穴名及出处
穴名:劳宫Láo gōng(PC8)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取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点到处,第3掌骨桡侧。另一种取穴: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3、4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类属
手厥阴经荥穴。
适应症
主治:心胃病症。常用于口疮,口臭;鹅掌风;癫,狂,痫;心痛,心烦,呕吐,吐血;热病,口渴。
操作
直刺0.3~0.5寸。
阐释
劳,操作也;宫、中室也。手任劳作,穴在掌心,因名“劳宫”。
本穴治喉咽及心脏胃肠诸病。凡外症之关于内因者,亦可取之。本穴又名“五里”,谓能治多经病,以功能言也。推究穴名称号,古人亦曾逐步改善。本穴曾名“掌中”,无乃过于浅显。名“五里”则迂隐费猜,且与他经“五里”雷同,终不若“劳宫”二字为佳。
本穴治胸胁满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吐衄呕逆、口臭、烂龈、中风、悲笑、黄疸、热病、汗不出等症。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心系病症
1.肠痫之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千金要方》卷五)
2.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千金要方》卷五)
按手心相当于劳宫穴。
3.心中懊憹痛,针劳宫入五分,补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4.心胸痛,并气攻:劳宫、大陵各三分,泻之、内关。(《医学纲目》卷十六)
二、口腔病症
1.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在手心中,以名指屈指头著处是也,炷如小麦大。(《太平圣惠方·明堂》)
2.小儿口臭气,灸手心一壮。(《幼幼新书》卷三十四)
3.中焦有热,口生疮:灸劳宫。(《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4.口臭:针刺劳宫治疗。[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47]
三、其他病症
1.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金匮要略》卷下)
2.若脚气盛发时,自腰以上,并不得针灸,当引风气上则杀人……若气上击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炷,气即便退。(《外台秘要》卷十九)
3.《经心方》治黄疸,灸两手心各七壮。(《医心方》卷十)
4.手疥:劳宫灸、大陵灸。(《医学纲目》卷二十)
5.劳宫穴在掌中心,满手生疮不可禁。(《针灸玉龙歌》)
6.劳宫医得身劳倦。(《灵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