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昆仑Kūn lún(BL60)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以指按取外踝尖后,在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取之。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五输穴之经穴;足太阳所注。
适应症
主治:头项及腰腿病症。常用于头痛,目痛,鼻衄;颈项强痛,腰痛,足踝肿痛;癫痫;难产。
操作
直刺0.5-0.8寸。
阐释
考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古人眼界未宽,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故取之以喻本穴为“昆仑”。
本穴在外踝后下方。治头痛如破最效,即上病下取之意也。按养生家称百会穴为昆仑,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及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腰腿病症
1.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灵枢·五邪》)
2.腰痛不可忍,针昆仑及刺委中出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3.治腰脊内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阳明经合谷二穴;近下痛者,刺足太阳经昆仑二穴,次刺足少阴经伏白二穴。(《针经摘英集》)
4.足弱不能行:丘墟、行间、昆仑、太冲。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醉后行房,肾经受亏,以致足弱无力,不能行动。治法如不效,复刺后穴:三里、阳辅、三阴交、复溜。(《针灸集成》第四十一方)
5.红肿脚气生疮:行间、三里、照海、昆仑、绝谷、京骨、委中。问曰:脚气之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劳役过多,热汤泡洗,气血不散,故如此也。但针之不宜灸。复刺后穴:丘墟、昆仑。(《针灸集成》第四十三方)
6.穿根草鞋风:昆仑、丘墟、照海、商丘。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劳役过多,湿气流注,或因大热行路,凉水浸洗,故如此也。复刺后穴:太冲、解溪。(《针灸集成》第四十四方)两腿筋挛不伸:委中、昆仑。此证着地坐卧,风寒湿气侵入筋骨,以致筋紧不能舒缩。就地擦行。故针此穴,立起。(《针灸集成》第六十八方)
7.肾虚腰痛,灸而不已者:灸肾俞二七壮,补之,刺委中,未愈,刺昆仑。(《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诀》)
8.五种腰痛:泻尺泽,立效;未愈,昆仑。(《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诀》)
9.治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昆仑二穴,针五分,灸三壮。(《乾坤生意》下卷)
10.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通玄指要赋》)
11.脚跟红肿草鞋风,宜向昆仑穴上攻。(《针灸玉龙歌》)
12.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千金十一穴歌》)
13.犊鼻治疗风邪疼,住喘脚痛昆仑愈。(《灵光赋》)
14.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席弘赋》)
15.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肘后歌》)
16.红斑性腹痛症:昆仑穴、三阴交穴,针刺治疗。[新中医,1986,18(7):33]
17.急性腰扭伤:后溪穴、昆仑穴针刺治疗。[湖北中医杂志,1986(2):43]
18.痹证:昆仑穴、养老穴,针刺。[中医函授通讯,1988(4):40]
二、其他病症
1.癫,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砭穿其雅旁;口口澧及膏口,挠以酵口。有(又)久(灸)其痏,勿令风及,易瘳;而欠其泰阴、泰阳口口。(《五十二病方》)
按“泰阳”在外踝后下,相当于昆仑穴。
2.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灵枢·厥病》)
3.(关元)若怀胎必不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针外昆仑立出。(《太平圣惠方·针经》)
4.腹胀脐突,缺盆中满,尻腰肿:大敦、天牖、昆仑。(《医学纲目》卷二十四)
5.肩背胛痛:昆仑、悬钟、肩井。(《医学纲目》卷二十)
6.便毒痈疽:昆仑、承浆、三阴交。(《针灸大成》卷九)
7.昏厥症:针刺昆仑透太溪穴治疗。[陕西中医,1984,5(7):45]
8.眉棱骨痛:昆仑穴针刺治疗。[中国针灸,1986,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