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阳溪Yáng xī(LI5)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取穴: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烟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类属
手阳明大肠经穴;五输穴之经穴;手阳明所注。
适应症
主治:口齿部、目部、咽部病症。常用于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头痛,耳聋、耳鸣;手腕肿痛或无力。
操作
直刺0.5~0.8寸。避免损伤桡动脉。
阐释
《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阳溪”。其所治症,略同合谷。
附:临床应用举例
1.狂言,善笑见鬼,取之阳溪及手足阳明、太阴。(《针灸甲乙经》卷十一)
按此方见《灵枢·癫狂》,原方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黄帝明堂经》将此症归入“手阳明”穴阳溪主症中,则“手足阳明”当作“足阳明”,“太阴”之前当有“手足”二字。
2.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穴在手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按此方中“河口”为阳溪穴别名,“阳明”即“手阳明”穴,包括手阳明脉口的合谷、阳溪穴,此处指阳溪穴。
3.牙齿肿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席弘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