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气冲Qì chōng(ST30)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按在气冲穴处已不能触及动脉的管壁,但由于此处的髂外动脉很粗,搏动很有力,故深按之仍可感到脉动应手,特别是卧位向外下方用力按压时。
取穴:天枢下5寸,曲骨旁开2寸处取穴。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
适应症
主治:男科、妇科病症。常用于疝气;月经不调,不孕,前阴痛。
操作
直刺0.5~1寸。勿向外倒深刺、大幅度提插,以免刺伤动脉。
阐释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内部上冲,与归来成橐籥作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为“气冲”。《铜人》禁灸,恐伤气道也。本穴与归来二穴之作用,作气功时当有体会。
《内经·海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其俞在气街,下至三里。”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
初时,余以为“气街”为“气冲”之误。后玩索《海论篇》:“其俞在气街”之句,“其俞”二字指穴位言,“在气街”三字,指所在部位言。又《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经有“入气街中”,“下至气街而合”。足少阳经有“循胁里入气街”,玩此诸句,因想气街之处,面积必大,乃能容开两经出入往来之道。至如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上行入腹之门,虽未明言走气街,然其所过之处,距气街当在不远,不然,舍此路而不由,别无门径可通。故余猜气街是“片”,气冲则是此片中之一点耳。马元台谓:一穴两名,语近模棱。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腹痛
1.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灵枢·杂病》)
2.治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气冲腰痛,不得俯仰:灸足阳明经气冲二穴。(《针经摘英集》)
3.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心下痛不可忍,刺任脉中脘、气海二穴立愈。如少腹上有气冲者,兼刺足阳明经天枢、气冲、三里等穴,次针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如无此证,只刺前穴而已。(《针经摘英集》)
2.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3.热淋,小便黄、腹满,阴陵泉、关元各二寸、气冲二七壮。(《医学纲目》卷十四)
4.前列腺肥大症和前列腺炎,会阴穴、气冲穴、曲骨穴,针灸疗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