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穴名及出处

穴名:太乙Tài yǐ(ST23)

出处:《黄帝明堂经》

太乙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定位

部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仰卧,脐上2寸,下脘旁开2寸处取穴。

太乙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

适应症

主治:胃肠、神志病症。常用于腹痛、腹胀;癫痫、吐舌。

太乙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操作

直刺0.7-1.0寸。

阐释

本穴简称“太乙”。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又“乙”曲也。《河图》以中宫为太乙。养生家脐下为太一君。二意相同,隐喻太乙为腹中央也。中医以脾为中土,其取意亦与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乙”字于字义为肠,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诸义,故名之为“太乙门”。

《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本着大与太通,乙意为肠之意研之,“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又观玩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多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与疗效有关。本穴又可与足太阳之大肠俞、小肠俞及督脉之阳关相互参用。

条目信息
1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2
本条ID:13055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