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天鼎Tiān dǐng(LI17)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取穴:扶突穴直下,横平水突穴,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取穴。
类属
手阳明大肠经穴。
适应症
主治:咽喉部病症。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呃逆。全喉截除术针麻用穴。备选适应症:瘰疬,瘿气。
操作
直刺0.3-0.5寸。
阐释
按:“鼎”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如药品中有国老之称者,如甘草,俗名国老。谚曰:“三公在朝,君臣和协。”“良相当权,内外安然。”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谓为调和鼎鼐。本穴主治暴瘖、气梗、咽肿、喉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般火症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更以本穴在颈,接近于头,故以治喉咽颈项之疾,因称“天鼎”。与任脉之天突义近。以炊事言之,“鼎”为炉灶,“突”则烟囱也。均以有关水火,而义则调和也。又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针灸者,不常取用。
附:临床应用举例
1.中风后偏瘫,环跳穴、天鼎穴针灸疗法。[吉林中医药,1985(5):21]
2.上肢麻木、半身不遂、尺神经炎,取天鼎、合谷、支正、小海穴等。[中国针灸,1994(1):41-42]
3.根型颈椎病、偏瘫,取患侧天鼎、合谷用小提插手法得气使针感传至病区。[中国针灸,1994(增刊):345-346]
4.失音,取穴天鼎穴、间使穴,虚证可加照海、太溪、鱼际;实证可加二间、合谷、太冲、通里。针刺。[湖北中医杂志,1996(4):50]
5.肩周炎,取患侧天鼎穴,常规针刺,使针感传至相应疼痛区域。[按摩与导引,1997(5):26]
6.膈肌痉挛,取双侧天鼎穴,取左侧天鼎穴头向右转,取右侧天鼎穴头向左转。[中国针灸,1999(1):39]
7.呃逆,左右交替针刺天鼎穴。[中国针灸,2001,21(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