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扶突Fú tū(LI18)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
取穴:正坐仰靠,在颈侧部人迎后约二横指,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与结喉平高处取穴。
类属
手阳明大肠经穴;手阳明所入。
适应症
主治:咽喉部病症。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呃逆;咳嗽,气喘;瘿瘤。甲状腺、全喉截除术等颈部手术的针麻常用穴。
操作
直刺0.5-0.8寸。不宜向内侧深刺、大幅度的捻转、提插。
阐释
突,泉名,又跳也,冲也。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又烟囱曰突。其所治症,与天鼎略同。针灸者,比天鼎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如治暴瘖、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义同。凡穴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掐,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
附:临床应用举例
1.暴喑气哽,取扶突与舌本出血。(《灵枢·寒热病》)
按气哽,《黄帝内经太素》作“气鲠”。杨上善注曰:“暴瘖气鲠,取此手足之阳明扶突之穴出血得已。气在咽中如鱼鲠之状,故曰气鲠。舌本一名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督脉上。”可知,《灵枢》此方之暴喑气哽症,取扶突与风府二穴,而《黄帝明堂经》编者未解此义,误将“舌本出血”作为一个主治症归入“扶突”穴下。
2.风火牙痛,针刺患侧扶突穴,得气后用泻法或补法。[武警医学,1994,5(5):294]
3.臂丛神经痛,主穴取扶突,配以曲池、肩髃、外关、合谷。向颈椎方向进针,令针感沿肩臂向指尖放射3次。[针灸临床杂志,1997,13(2):33]
4.顽固性呃逆,取扶突穴水平方向刺向颈椎,有触电样针感向肩或向手放射时留针半小时。[吉林中医药,1999(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