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太渊Tài yuān(LU9)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类属
手太阴肺经穴;五输穴之输穴;十二原穴之一;八会穴之脉会。
适应症
主治:肺部、咽部病症。常用于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手腕痛或无力;无脉证。
操作
直刺0.3-0.5寸。
阐释
本穴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太,大也;渊,深也,会经渠之总汇而得名也。
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饴”。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即以本穴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肺、鼻部病症
1.肺胀气抢胁下热痛……又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2.肺咳,刺手太泉。(《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按“太泉”即太渊,此乃唐人避讳所致。
3.又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千金翼方·针灸》卷二十七)
按“手太阴”古穴名,相当于太渊、经渠所在之寸口脉处。
4.咳嗽喘急及寒痰,须从列缺用针看。太渊亦泻肺家疾,此穴仍宜灸更安。(《针灸玉龙歌》)
5.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喷嚏须针风门穴,咳嗽还当灸太渊。(《针灸玉龙歌》)
6.鼻窒不闻香臭:迎香、上星、五处、禾髎。问曰:此症缘何而得?针数穴皆不效。答曰:皆因伤寒不解,毒气冲脑,或生鼻痔,脑中大热,故得此症。复刺后穴:水沟、风府、百劳、太渊。(《针灸大成》卷九)
7.哮证:太渊,定喘。配穴:风寒加风池、风门,用泻法;风热加大椎、合谷,用泻法;肺虚加膻中、偏历,用补法;肾虚加肾俞、太溪,用补法。[北京中医,1988(2):39-41]
二、心病
1.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与太渊。(《灵枢·厥病》)
2.肺心痛,卧若伏龟:太渊、尺泽五壮、上脘、膻中。(《针灸集要·杂穴治诸病秘法》)
3.心脏早搏:针刺左太渊穴,斜刺0.3寸,针尖的方向指向身体近侧,亦可配合针刺膻中穴,膻中穴向下平刺,捻转30秒。[中国针灸,1999(5):269]
三、牙痛
1.上片牙疼,吕细、人中、太渊;下片牙疼,合谷、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入三火三,刺不见血。问曰:牙疼之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肾经气虚败,上盛下虚,阴阳不升降,又因风毒灌注,故得此证,复刺后穴:肾俞、三间、二间。(《针灸集成》第二十五方)
按龙渊,又名龙玄。经外穴,在手侧腕交叉紫脉上。专治牙疼。见《窦太师针经》,此注作足少阴“然谷”穴别名,大误。
2.上片牙痛及牙关紧急不开:太渊二穴、颊车二穴、合谷二穴、吕细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3.牙齿疼痛:列缺、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针灸大成》卷五)
四、其他病症
1.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灵枢·热病》)
2.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脉经》卷二)
3.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随经取之……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太冲、太渊、大陵。(《洁古云岐针法》)
4.肩痈在肩上,按之至痛酸半体者是也,甚者令人身热恶寒,当灸太渊穴三七壮,便毒流通而自愈也。(《痈疽神秘灸经》)
5.如头痛先刺列缺,后泻太渊。(《针灸集书》卷上)
6.伤寒过经期门愈,气刺两乳求太渊。(《灵光赋》)
7.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席弘赋》)
8.鼻衄:迎香穴、太渊穴中强刺激为主,留针20分钟。针一次而愈。[四川中医,1988,6(4):29]
9.中风失语:取太渊、太溪配上廉泉、足三里。用轻捻徐入的刺法。[中国针灸,1999(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