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修本草》
简说: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林缘、灌丛、河岸。味苦,性温。归心、脾经。功效:破血通经、化瘀止痛。临床用名有刘寄奴、化食丹。
《日华子本草》:
无毒。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结脉症结,止霍乱水泄。
《开宝本草》:
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
《本草纲目》:
宋高祖刘裕寄奴,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返。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
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本草经疏》:
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充人痢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简误:刘寄奴草,通行走散之性,专入血分,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
味苦,气温。无毒。下气止心腹急痛,下血却产后余疾。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疮。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竟指名曰刘寄奴草也。
《药性解》:
刘寄奴草,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脾二经。
主下气除癥,破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金疮出血。汤火所伤亦堪捣傅。
按:寄奴之苦,宜归心脏,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之。盖心实主血,脾实裹血,以专疗血证。《唐本》云多服令人利,亦以其宣泄耳。
《景岳全书》:
味苦,性温。能破瘀血,活新血,通妇人经脉、产后余血、损伤瘀血,下气,止心腹痛,及小便去血,俱可为散,或茶或酒调服。捣敷金疮出血不止,其效尤捷。用治汤火伤大效,但为末掺之。
《本草备要》:
泻,破血,止血。苦温。破血通经,除症下胀,止金疮血。多服令人吐利。
一茎直上,叶尖长、糙涩,花白芯黄,如小菊花,有白絮如苦 絮,子细长亦似苦 子。茎、叶、花、子皆可用(刘裕,小字寄奴。微时,曾射一蛇,明日,见童子林中捣药,问之,答曰:吾王为刘寄奴所伤,合药敷之。裕曰:王何不杀之?童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叱之不见,乃收药回。每遇金疮,敷之立愈)。
《本经逢原》:
刘寄奴破血下胀,又能止血,故产后余疾,及金疮血大小便血皆用之。《千金方》治折伤瘀血,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水煎,加童便服。《集简方》治大小便血,刘寄奴末,空心茶清调服。《卫生易简方》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红酒煎服。时珍治小儿尿血,取刘寄奴研末服效。丹方治大便血,用刘寄奴半两,腊茶一钱,乌梅半枚,煎服即效。但性走散,不可过服,令人吐利。
《本草求真》:
[批]活血通瘀。
刘寄奴专入肝。因何而有是名。据书载是刘裕小字寄奴,曾射一蛇。目见童子捣药,问之,答为寄奴所伤,被裕骂而收药,每遇金疮敷之即愈。故以寄奴是名。但此虽非属真,而药味苦微温,多能破瘀通经,除癥下胀,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烫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癥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抉尽破血止血实义。古书止言治功,而不详绎其义,殊觉疏漏。但性多走泄,不可过服,令人吐利不止。
《得配本草》:
苦,温。入心脾二经血分。下气破血,消痈肿毒,治汤火伤。
配茶清,治大小便血;配乌梅、白姜,治下痢赤白。并治阴阳交带,下问赤白,如赤加乌梅,白加姜。
汤火伤者,先以盐掺之,后掺寄奴末。
《本草新编》:
刘寄奴,味苦,气温,无毒。入心、脾、膀胱之经。下气,上心腹痛,下血消肿,解痈毒,灭汤火热疮,并治金疮。《本草》诸书,言其能却产后余疾,则误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凡白浊之症,用数钱,同车前子、茯苓利水之药服之,立时通快,是走而不守。产后气血大亏耶,有瘀血,岂可用此迅逐之乎?夫走而不守之药,何以能止金疮之血。盖寄奴非能止血,能逐血也。血欲外出,寄奴逐之,血不敢外出矣,此反治之道也。
或问刘寄奴,以治金疮得名,而子谓非治金疮之药,非好异乎?夫寄奴逐血以止血,与治金疮之说,两无妨也。然而以之治金疮,未见捷效,以之治白浊,实得神效。吾疑刘寄奴当日治金疮,或别有他药。
《本草分经》:
苦,温。破血下胀,除癥,止金疮血。多服食人吐利。
刘寄奴水煎醇沉液对脑循环障碍性缺氧及减压缺氧均有对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