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备急丸

出处: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组成: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方制: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主治:
心腹胀满冷痛如锥刺,二便不通,舌苔白滑浊腻,脉沉紧有力,甚则神昏肢厥,气急口噤。

方论选萃

明·吴昆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夺门之将军以主之;佐以辛利之干姜,则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医方考》)

清·柯韵伯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之方。《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干姜散中州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乃仿仲景白散而加峻者与!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为吐、下两解法;此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治,所以但讲虚寒,不议及寒实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医方集解》)

清·张璐备急丸治寒实结积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腑,舌苔黄黑刺裂,唇口赤燥者,误用必死,以巴豆太热伤阴故也。(《张氏医通》)

清·王晋三备,先具以待用也;急,及也,谓临事之迫也。《金匮》以备急丸救中恶客忤神昏口噤者,折齿灌之立苏,若临时制药则无及矣。巴豆辛热大毒,生用性急,开通水谷过路之闭塞,荡练五脏六腑之阴霾,与大黄性味相畏,若同用之,泻人反缓。妙在生大黄与生干姜同捣,监制其直下之性,则功专内通于心,外启胃之神明,协助心神归舍,却有拔乱反正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黄竹斋案《本经》述大黄之功能,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巴豆之功能,曰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盖大黄之性直下,而巴豆兼有横行之势也,故张隐庵云,凡服巴豆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若中恶客忤、停尸卒死等证,因五脏中邪而致,九窍闭塞不通,安得不须巴豆之辛温以开之,惟欲其令秽浊之邪顺行而下,必当佐以大黄之苦寒,又恐其阴脱,乃用于姜守住其脾,不使倾笥倒箧尽出无余,制方之妙,义精如此,物理小识巴豆同大黄则泻反缓,盖巴豆恶大黄,而仲景备急丸同用之,王好古曰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不知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近代验证

例一 邹维德治肠梗阻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6期)

曹某某,女,45岁,工人。患者原有血吸虫病史,脾脏已切除。近年来大便三至五日一解,形细而量少,继则腹部渐膨。一日去外地探亲,忽觉腹部疼痛剧烈,大便三日未解,至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寓居客地,诸多不便,要求给予保守治疗。经灌肠、服药后,大便虽解而量少,腹痛得减而膨存。乃出院回家,前来邹老处要求服中药治疗。视舌暗而不鲜,切脉弦而微数。诊为宿垢留于肠间,即投三物备急丸(胶囊)1克。四至五小时后,腹中雷鸣,解下粪便甚多,且臭气满室,腹膨随即消失。嘱服糯米粥一碗,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6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