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赤石脂丸

治法:
温阳逐寒法
出处: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方制: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主治: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方论选萃

清·张石顽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气血,紊期疆界,此而用气分之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即于温药队中,取干姜、赤石脂之瀒,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温经、补气、行气、散气诸法,不知有填塞邪气攻冲之窦也。(《千金方衍义》)

清·尤在泾心背彻痛,阴寒之气偏满阳位,故前后牵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彻背;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彻心。俞脏相通,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经所谓寒气之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乌、附、椒、姜、同力协济,以振阳气而逐阴邪,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气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旭高经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也。”乌头、附子、椒、姜振阳气,逐寒邪,赤石脂安心气,填塞厥气横冲之孔道,俾胸背之气各不相犯,其患乃除。(《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李珥臣心痛在内而彻背,则内而达外矣;背痛在外而彻心,则外而入内矣。故既有附子温中,而复用乌头走表,干姜行阳散寒,蜀椒下气开郁。然心主血,不可无入血分之药以和之,赤石脂入心经血分,性温体重,性温则能生阳气于阴血之中,体重则能降痹气于胸膈之下矣。

近代验证

例一 治心悸怔忡案(选自《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浙江科技出版社)

肖某某,男,42岁,心悸怔忡,有时胸痛彻背,按其部位是心前区,询其胀痛为阵发性,左颈左肩部痛,是冠心痛象征。体材中等,面色晦滞,舌质正常,舌苔白,大便正常,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脉弦。治宜理气活血,通脉止痛。

处方:栝蒌10克、薤白10克、枳实8克、桂枝12克、延胡索9克、白酒2杯(分兑),四剂。

复诊:痛渐缓,胀渐松,仍恶寒、肢冷,苔白,脉弦。治宜活血理气,通脉疏滞。

处方:丹参12克,西砂5克,降香5克,桂枝12克,延胡索9克,三剂。

三诊:畏寒更甚,欲饮沸水,肢冷,背痛彻心,心痛彻背,面色㿠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滑,脉沉且迟。治宜扶阳抑阴,制冲止痛。

处方:附片18克、制川乌10克、椒衣6克、干姜5克、赤石脂12克、延胡索9克、白蜜45克(蒸兑),五剂。

四诊:痛胀如拈,寒冷悉除。拟原方减味:附片18克,椒衣6克,白蜜45克(蒸兑)。日服一剂,服至10天以杜复发。(赵志壮医案,录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评议:胸痛彻背,恶寒肢冷,由于心阳不足,阴寒乘之。医者先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虽疼痛渐缓,但仍畏寒肢冷,苔白脉弦。再用行气活血之丹参饮加味,畏寒更甚,肢冷面白,背痛彻心,心痛彻背,舌苔白滑,脉沉而迟。故改投乌头赤石脂丸加味温阳散寒止痛,诸证悉除。足证心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不足应以温阳散寒为第一义,如一味偏执活血化瘀之法,足以贻误病情。

按语

经云:“阳气受于胸中”是以胸中者,清阳之所居也,心居膈上,故胸中者,心之所舍也。痹者闭也,阳气为痰涎瘀血、寒邪闭而不通,则为胸痹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正治胸痹心痛之方也。《金匮》胸痹心痛短气脉证第九,载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以治痰郁结气闭塞清阳之胸痹心痛,势发轻浅,此治寒邪侵入背兪,注于心之痛也。病急而重,故方用乌头之大辛大热,驱散阴寒;蜀椒、干姜辛温散寒,复用附子之辛温豁瘀,破阴回阳,药力之峻猛,可谓无以复加矣。妙在赤石脂一味,色赤入心,《纲目》言其补心血。据药性药理报道:含有丰富钠镁离子,能改动钠钾泵。此亦一说也,以各参考焉。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39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