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目录
一、常见症状及杂病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三、循环系统疾病
四、血液系统疾病
五、消化系统疾病
六、神经系统疾病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八、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九、运动系统疾病
十、地方病
十一、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十二、妇产科疾病
十三、儿科疾病
十四、五官科疾病
十五、艾滋病、早老性痴呆
灸法的配穴方法和针法配穴一样,仍然是要用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为指导,采用循经取穴、特要穴,经验穴和局部取穴等配穴方法。但一般用穴较少,而且宜避开禁灸部位。临床上要针对病情配穴,选用最恰当的灸法。
本处方是根据中外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用中西医学病名,按系统排列的,以便应用时查阅。其中有些病可以单独用灸法治疗,有些则需配合针法或其他疗法。至于疗效问题,有些能够治愈,有些有肯定性的疗效,有些只能减轻症状,作为辅助性或一时性的疗法。处方中所列穴名,只是举例而已,具体应用时可以灵活增减。
本处方所列之灸法处方,也可以用于针法,或者点穴按摩,由医师临床斟酌,灵活运用。
治疗总则:《灵枢:脉篇》说:“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大意是说,属实的病证就要用泻法,属虚的病症就要用补法,属热性的病症刺针就要快速,属寒性的病症就要留针,阳气不足而下陷不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取治于本经,虚实夹杂的病证就要分经推求,调其虚实。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凡属实热的病证应泻宜针;凡属虚寒的病证应补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补泻来分针灸,而是针亦有补泻,灸亦有补泻,要在方法上运用技巧。灸疗原则大致如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属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中风预防
①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3日午前空腹各灸7壮;
②膝眼灸,艾炷宜稍大;
肠道蛔虫证(蛔厥)急救
隔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
胆囊炎
同胆结石。宜采用双侧穴位。
黄疸性肝炎
同肝脏疾患,加脾俞。
肾萎缩
同肾炎,加关元。
缩阳症
在现代医学中未査到此病名,即阴茎回缩全身不舒,急灸关元二三百壮甚效。
甲状腺功能减退
同甲状腺功能亢进,宜长期施灸。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术后伤口愈合迟缓和疼痛
隔附子饼灸局部或艾卷灸。
下肢溃疡
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
腱鞘炎
灸局部。
狂犬咬伤
伤处隔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伤
伤处隔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蜇伤
局部灸可以止痛。
鸡眼
在病灶局部的中心直接灸或艾卷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
扭伤
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神经性皮炎
艾掺雄黄灸局部,直接灸去,星状散布,勿过重,多灸良效。
一切阴疽流注
灸膈俞及局部,灸后反应发热恶寒,头痛体温略增无妨,此病宜长灸。
溺水
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劳)
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子宫附件炎
子宫痉挛,加归来。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髃、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俞穴。
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
在患侧取穴,适当选择,交替使用。
视网膜炎
同眼底出血。
额窦炎
同鼻炎。
耳鸣
同中耳炎。
瘊子
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
黑痣
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