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自古以来,地黄一直被人们视为益寿延年之品。如《抱朴子》记载:“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本草纲目》也说服食地黄“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宋朝苏轼《小圃五咏·地黄》诗更是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地黄的药用价值:“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苏轼在诗中述说服地黄对内热者有益,可生津润肺等,他平常即服食地黄抗衰。譬如,他与友人的书信中便经常提到, 如《东坡答滕达道书》:“蒙惠地黄煎,扶衰之要药,若续寄为幸。”又如《与崔东玉书》:“药之膏油者,莫如地黄,啖老马皆复为驹。吾晚学道,血气衰耗如老马矣,欲多食生地黄而不可得也。
这两封书信透露出两点信息:
一、北宋那时候已经流行服食地黄来养生。
二、地黄虽然已经有种植,但产量与流通速度不能满足市场所需。
略晚于苏轼的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中记载了这么一条:“唐诗家有假对律曰:床头两瓮地黄酒,架上一封天子书。”从邵氏的见闻中也可见,即便是前有五石散,后有“九大仙草”的唐朝,在贵生惜命的士大夫眼里,地黄的价值也还是无可估量的。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地黄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新鲜或干燥块根入药。其地道产地为河南怀庆府(明朝时建制,今河南的武涉、泌阳、温县一带),所产怀地黄品质最佳,为“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之一。浙江栽培的地黄品质也较好,浙地黄与杭白菊、浙贝母、杭白术等并称为“浙八味”。地黄因为炮制方法的不同而有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秋季釆挖后鲜用(鲜生地)或干燥后切片入药(又称干地黄),即为生地黄。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者直接蒸至黑润即为熟地黄。
许多药物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会改变药性,或者说获得新的功效,比如白术、首乌,生用都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而制过(炒制与蒸制)以后,炒白术则长于健脾,而制首乌则长于养肝。正如《本草思辨录》中说,“生熟之异用,所关甚巨,必不容忽耳。”而地黄这味药物在这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凡温热病邪入营血,或热伤阴液,以及中医所称血热妄行、月经因血热而不调者,均可应用生地黄。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入药始于宋朝的《本草图经》。凡营血不足、髓海空虚,或者肾阴亏损,均可应用熟地黄。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明代名医张介宾(字景岳)喜用熟地黄,他称人参、熟地黄、附子、大黄为“药之四维”,意即这四味中药是这座大厦的四根顶梁柱。他创有新方八阵,在其中专述滋补的“补阵”中有新创的29方,用到地黄的就有24方,其中2方中所用为生地黄,22方中所用为熟地黄,可见其对熟地黄的补益功用的重视程度。为此,人们称他为“张熟地”。
据现代药理研究,生地黄有镇静作用,抗炎、促进免疫作用,补虚作用,如对甲亢“阴虚”动物模型有明显的影响,还可促进“血虚”动物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而有显著“生血”的作用;强心、利尿、升高血压、降低血糖等。地黄煎剂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对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熟地黄则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总之,凡是肝血亏虚,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肾阴不足,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消渴病,以及精血两亏,耳聋目眩,须发早白等症,地黄均可用为主药。至于是用生地黄还是熟地黄,还得辨证。大体上,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生地黄;生精补髓、补益肝肾用熟地黄。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苏东坡估计是阴虚体质。阴虚容易生内热,所以平时进服点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生地黄对他保持体质平衡、气血顺畅当有助益。无奈的是“欲多食生地黄而不可得也”!他一生颠沛流离,有古君子之风,性情坦荡而豁达,所以哪怕遭遇乌台诗案,后来更是一贬再贬,直至被贬到了当时被视为天涯海角的海南,却仍能自我调适,不仅随遇而安,更是保持他一贯豪迈的性格。不过,身子骨却在那一次次的舟车劳顿中落下了暗伤,正如前面所引的:“血气衰耗如老马矣”。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在他65岁那年,新皇帝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因此结束流放生涯,从海南的儋州去往江苏的常州,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时,游金山龙游寺,在寺内的壁上题了首诗,也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时是五月。之后两个月,出真州,经润州,好不容易回到常州时,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三伏天里突发疾病,大泄不止。苏东坡颇通医理,曾编著过《苏学士方》。后人将这本方书与他同时代、同样著名、也同样颇通医理的沈括编著的《良方》合并刊行,也就是今天还能见到的《苏沈良方》。这是题外话,但也可见苏东坡在医理方面是有他的独到心得的。只是,这点有时候有点要命。很多人会执迷于自己的学识,从而固执己见,这个在佛家看来叫“所知障”,急当破除。可试问,谁能不固执己见呢?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真知灼见;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所获得的经验。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原本,泄下是小病。苏东坡也以为如此,以为自己年老体衰,加上一路舟车劳顿,有些气虚,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就不怎么在意,给自己熬了碗黄芪粥补补气。却不知这一补,把邪气给补壮实了。第二天开始病情加重,原有的病症之外更添了胸膈作胀、高热、齿间出血等症。苏东坡以为这病症跟他长年受瘴雨蛮烟侵扰有关,是瘴气趁着病气发作。于是给自己开了人参、茯苓、麦门冬这三味药,煎浓汁来喝。结果“上燥下寒,气不能支”,一代文豪就此溘然长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几次处方用药一误再误,令人深感遗憾,恰如清代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所叹的:“士大夫不知医,遇疾每为俗工所误,又有喜谈医事,研究不精,孟浪服药以自误。如苏文忠公事,可惋叹焉。”
有朋友可能会不解,黄芪、人参、茯苓、麦门冬都是王道之药,怎么能置人于死地呢?药不对症,一旦吃进去不是添堵就是添乱。添堵导致气血不畅,添乱导致气血离经。前者叫气滞,后者叫气不摄血。苏东坡的胸膈作胀便是气滞,齿间出血便是气不摄血。本来年高体弱,加之长时间舟车劳顿体虚,又大下不止,泻了原就长期虚耗而硕果仅存的一点元气,然后几次错误用药,邪气进,正气退,自然油尽灯枯。
假如在用人参、茯苓、麦门冬的那个关口,换成他熟悉也喜用的生地黄,估计病情不会到那么糟糕的境地。毕竟,生地黄有下气、退热、止血的作用。而那时候苏东坡却没想起这味药来,实在可惜!
如今,每当在用地黄时,耳畔还偶尔会想起他的《与崔东玉书》中的话:“药之膏油者,莫如地黄,啖老马皆复为驹。”
反观自身,俨然已到了中年。《内经》说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对此,前几年,还不怎么觉的,还暗自窃喜。今年以来,发现卫生间的地漏被些许发丝微微堵了,才惊觉自己也堕入了《内经》关于男子五八的判词里。如此,便给自己定规矩:
一、每天吃几片熟地;
二、每天喝茯苓茶。
论益寿延年的地黄,兼论苏轼临终前给自己开的最后一个方子
熟地黄
九蒸九晒,润物细无声的补肾佳品
重量:250g
类型:开袋即食
价格:30¥
推介理由:在中医看来,衰老是先天元气损耗的结果。就像蜡烛那样,烛油耗尽,不待风吹便自然熄灭。补肾便是把损耗的先天元气补上来,恢复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延缓衰老。显然,熟地黄是上佳选择。
产品特点:1.本品以传统工艺制作,经过反复蒸晒,其中的营养成分,如地黄多糖,转化为单糖,更利于吸收。2.口感甜润,软糯。3.开袋即食,或者冲泡代茶,入食材炖汤等,食用方便。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