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

治法:
泄热坚阴法
出处: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方制: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主治:
热痢下重,欲饮水者。

方论选萃

明·许宏大利后,津液少,热气不散,则广肠燥涩而下重也。下重者,欲下不出之意,今此厥阴条中所载,热利下重,渴而欲饮水者,乃阴虚生热之盛也,亦必用苦寒之剂治之方已,非可作阴虚而用温剂也。故用白头翁为君;黄连为臣;黄柏为佐;秦皮为使。以此四味寒苦之剂,而治下利之症者,知其热盛于内,苦以泄之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尤在泾伤寒热邪入里,因而作利者,谓热利下重,即后重,热邪下注,虽利而不得出也。白头翁苦辛除邪气,黄连、黄柏、秦皮,苦以坚之,寒以清之,濇以收之也。(《伤寒贯珠集》)

清·吕震按:此方寒以胜热,苦以坚阴,用治热利下重,欲饮水者。盖下重则热邪奔迫,欲饮水则津液为热所伤矣,或通或瀒,皆所不宜,但清其热而利自止。(《伤寒寻源》)

清·柯韵伯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脏有寒也;自利渴者属少阴,以下焦虚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惟厥阴下利属于热。以厥阴主肝而司相火,肝旺而气上撞心,火郁则热利下重,湿热秽气奔迫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脉沉为在里,弦为肝脉,是木郁之征也。渴欲饮水,厥阴病则消渴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用为君者,以厥阴风木,风动则木摇而火旺,欲平走窍之火,必宁摇动之风。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上升之象为臣,是木郁达之,所以逐其发陈之性也。黄连泻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发之。黄柏泻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坚之也。治厥阴利有二。初用此方,以升阳散火,是谓下者举之,寒因热用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伤寒来苏集》)

近代·程门雪伤寒下利之名,有数种解释,大法分泄泻与痢下数种,而各有寒热之不同。如下利清谷,是虚泄泻也;挟热下利,是热热注泄,热泄泻也。桃花汤是冷痢下久治法,白头翁汤即是热痢下之治法也。白头翁汤方四味,苦寒直入肠中,大清热毒,坚阴止利,为治热痢要法,此方热利,即是后世所言痢疾,非便泄之下利也。桃花汤言下利脓血,白头翁言下重,合脓血与下重二证,即痢疾之状显然矣。脓血者,赤白滞也;下重者,里急后重窘迫不爽也,非痢疾而何?按脓血赤白,冷痢热痢均有之;下重之故,乃肠热作肿,窄狭气不通也。观桃花汤证,但言便脓血,不言下重,此则专以下重为目标,仲景之微旨于此可见矣。若但血痢热盛毒重,肛门烙热作痛,血色鲜紫者,此方可取,殊有良效;偏有虚寒症象杂见,则此方切不可用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高德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案(选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赵某某,女,54岁,家务。1960年9月5日初诊。

1955年起,每年夏秋季节,痢疾反复发作,经中西药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但未获根治。近三天来痢下赤白,有粘冻,腹痛,里急后重,日行七、八次。形体销售,纳谷减少,烦躁,手心灼热,口苦溲赤,舌质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久痢耗伤阴血,湿热挟滞,支阻大肠,乃休息痢之重症,治拟清化湿热,兼养阴血。

白头翁9克 北秦皮9克 川黄柏9克 川黄连9克 阿胶珠9克 全当归9克 广木香4.5克 炮姜炭3克 焦查炭12克 制川军9克 二剂。

九月七日二诊:连服二剂后,腹痛后重略减,大便仍夹脓血,烦躁,手心灼热,口苦略减,小溲短赤。前方尚称合度,仍守原意,前方去川军,三剂。

九月十日三诊:腹痛后重已除,大便已无脓血,但尚有粘冻,烦躁渐宁,日晡手心微热,口仍苦,溲赤略淡,仍守原法,前方去炮姜炭。五剂。

九月十五日四诊:大便已无粘冻,每日1~2次,质软成形,烦躁,口苦等证大减,胃纳渐增。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再从前方加减,以清余邪。

白头翁9克 北秦皮6克 川黄柏6克 川黄连3克 阿胶9克 全当归9克 大生地9克 炒山楂9克 炒谷、麦芽各9克 广陈皮4.5克 五剂。

一九六四年随访,痢疾未复发。

例二 高德治风热眼病案(选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陈某某,男,11岁。

其父代诊:患儿眼睑肿胀,目睛赤痛,眦泪多之十多天,近日逐渐肿大。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服西药,打针,滴眼药,并服祛风清热之中药数剂无效。

现症:眼睑高度红肿,形如荔枝。球结膜亦极度充血。视物模糊,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肝肺之火俱盛,乃予白头翁汤:

白头翁30克 黄连4.5克 黄柏6克 秦皮9克。

服药三剂,肿痛随即消失而愈。

例三 高德治慢性痢疾伴目赤案(选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余某,男,33岁,技术员。

反复发作腹泻6年,有时粪带粘液脓血,日解3~6次,略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腹隐痛。精神较差,食纳尚可,两目红赤,生眦流泪,目干而痛,头昏作胀,口干不欲饮,睡眠差。脉细而弱舌质红少苔少津。粪检曾数次发现阿米巴。

脉证合参,乃久痢伤阴,虚火上炎而致目疾,兼肠中湿热未尽(西医曾诊断为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角膜炎,双目上眼睑结石,左泪道阻塞等症)。因思葛洪《肘后方》云:“时气差后,虚烦不得眠,眼中疼痛,懊恼,黄连阿胶汤。”。

黄连6克 黄柏12克 生白芍24克 鸡子黄三枚9打) 白头翁30克。

10余剂服而愈。

按语

伤寒下利,有寒、热、虚、实之异。下利清谷属虚;挟热下利属热;肠脂滑脱,色如鱼脑,其色黯淡或瘀晦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属寒;腹痛下重、便下脓血属热,渴欲饮水属热。临证最须留意焉。白头翁汤寒以泄热,苦以坚阴,为热毒下利对症良方。后世移治湿温便血,正取其凉泄厥阴之用耳。《外台》秦皮汤以阿胶易黄连,于温病下血,尤为适宜。现今用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每收良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3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