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清·尤在泾温邪之发,阴必先伤,设有当行解散者,必兼滋阴之品于其中。昔人于葱豉汤内加童便;于栀豉汤中加地黄、麦冬,亦此意也。(《伤寒贯珠集》)
清·王孟英叶氏春温篇,于新邪引动伏邪,亦主是方。盖此汤为温热初病开手必用之剂,鞠通不察,舍近而图远……以桂枝汤为初感之治,仍不能跳出伤寒圈子矣。(《温热经纬》)
清·王旭高葱通阳发汗,豉升散发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可代麻黄之用。近代《卫生家宝》加入白芷、甘草、生姜,其功尤捷,勿以平淡忽之。(《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张石顽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与产后、痢后用伏龙肝汤丸不殊,既可探决生死,且免招尤取谤,真危证解围之良剂也。(《张氏医通》)
近代·张镜人葱豉汤出《肘后方》,乃微辛微温之剂,叶天士列为辛凉,殊属不妥。考《伤寒论》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成无己注:“葱白辛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可以体会,葱白虽性味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豆豉由黑豆蒸A而成,苦寒已转微温。缪希雍云:“豉,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豆入药。有盐淡二种,为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发热及瘴气恶毒也。”所以葱白和豆豉结合,微辛微温,发汗不伤阴,无凉遏之虑,伤寒初起,邪在卫分者,每一剂知,二剂已;即新感引动伏气之证,亦可促使伏邪由里出表,获得从速透达之目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近代验证
风温身热不解,咳嗽呼吸两胁引痛。脉浮滑,舌白腻。此系插胁伤寒,宜疏肌通络。
淡豆豉9克 桔梗3克 瓜蒌仁9克 杏仁9克(研) 归须3克 旋覆花4.5克(包) 牛蒡子9克 新绛屑4.5克 象贝母9克 橘红3克 葱白头一个
例二 蒲辅周治邪热入里(腺病毒肺炎)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集》)。
孙某某,男, 7个月, 1961年4月10日会诊。
腺病毒肺炎已六天,高热不退,前医曾用麻杏石甘汤合葱鼓汤。现体温39℃,咳嗽发憋。纳差,腹胀,大便一天二次,不消化而稀,有粘块状。脉浮细数,舌红苔黑,指纹细,色红,至气关。属表证轻而里证重,治宜和胃消滞。
处方:茯苓一钱、法半夏一钱、化橘红七分、炙甘草五分、连翘一钱、麦芽一钱、莱菔子一钱、神曲一钱、葱白(后下)二寸、豆鼓三钱、枳实(炒)八分、焦楂一钱,一剂。
4月11日复诊:热见退,阵阵咳嗽,有少量痰,腹微胀,手足不凉,今日未大便。脉及指纹同前,舌红苔黑黄,而黄。原方去葱白,加炒栀子一钱。再服一剂。
4月12日三诊:发热已退,昨晚至今大便二次已不稀,饮食好转,四肢温,腹已不胀。脉细稍数,舌红苔黑。原方去连翘,再服一剂而愈。
病者:罗守谦,年三十八岁,业商,住偏门外徐山村。
病名:肺燥脾湿。
原因:凉燥外搏,暑湿内伏,时至深秋而晚发。
症候:一起即洒淅恶寒,寒已发热,鼻唇先干,咽喉燥痛,气逆于咳,肢懈身疼,胸胁串疼,脘腹灼热,便泄不爽,溺短赤热。诊断脉右浮涩,关尺弦滞,舌苔粗如积粉,两边白滑,此喻嘉言所谓秋伤燥湿,乃肺燥脾湿之候,即俗称燥包湿,湿遏热伏是也。
疗法:先与苦温发表,轻清化气,葱豉桔梗汤加减,辛润利肺以宣上,使上焦得宣,气化湿开。
处方:光杏仁三钱、苦桔梗一钱、前胡钱半、紫菀三钱、鲜葱白四枚、牛蒡子钱半(杵)、苏薄荷一钱、炙甘草五分、栝蒌皮二钱、淡香豉三钱
次诊:连进苦温辛润,开达气机,周身津津微汗,恶寒胸胁痛除。惟灼热口渴,心烦恶热,咳痰稠粘,便溏溺赤,脉转洪数,舌苔粗糙,此凉燥外解,湿开热透之候,法当芳透清化,吴氏三仁汤加减。
次方:光杏仁三钱 牛蒡子钱半(杵) 丝通草一钱 淡竹叶二钱 焦栀皮二钱 生苡仁三钱 青连翘三钱 香连丸一钱 拌飞滑石五钱 栝蒌皮二钱。
先用活水芦笋二两 灯心五分 北细辛二分 煎汤代水。
三诊:两进芳透清化,胸背头项,红疹白bei齐发,心烦恶热渐减。惟仍咳稠痰,日仍燥渴,腹尚灼热,大便反秘,溺仍赤涩,脉转沉数,舌赤苔黄而糙,此下焦湿热伏邪,依附糟粕而胶结也。治以苦辛通降,宣白承气汤加减,使伏邪从大便而解。
三方:生石膏四钱(打) 光杏仁四钱 小枳实钱半 鲜石菖蒲汁一小匙(冲) 生川军二钱 栝蒌仁五线(杵) 汉木通一钱 广郁金汁两小匙(冲)
四诊:一剂而大便先燥后溏,色如红酱,二剂而燥渴腹热均轻,舌苦黄糙大退,脉转软而小数,此伏邪渐从大便下泄也。下虽不净,姑复其阴,叶氏养胃汤加减,以消息之。
四方:北沙参二钱 鲜生地汁两瓢(冲) 鲜石斛钱半 原麦冬一钱 雅梨肉汁两瓢(冲) 建兰叶三片(切寸,后入)
五诊:咳嗽大减,稠痰亦少,溺涩渐利,大便复秘,频转极臭矢气,腹热如前,脉仍小数,按之坚实,此浊热粘腻之伏邪尚多,与肠中糟粕相搏,必俟宿垢下至四五次,叠解色如红酱,极其臭秽之溏粪,而伏邪给尽,始用缓下法以追逐之。
五方:野菱白根一两,童桑枝一两,煎汤送陆氏润字丸,每吞钱半,上下午及晚间,各服一次。
六诊:据述每服一次丸药,大便一次,色如红酱而秽,然不甚多,便至四次,色转酱黄,五次色转老黄,六次色转淡黄,腹热已除,胃亦思食,诊脉软而不数,舌转嫩红,扪之微干,此胃肠津液两亏也。与七鲜育阴汤以善后。
六方:鲜生地五钱 鲜石斛四钱 鲜茅根一两 鲜枇杷叶五线(炒香) 四味煎汤,临服,冲入鲜稻穗露、蔗浆、梨汁各两瓢。
效果:连送四剂,胃纳大增,津液精神复旧,后用燕窝冰糖汤,调理旬余而瘥。
例四 蒲辅周治痄腮(腮腺炎)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集》)。
闵某某,男,9岁,1954年4月29日初诊。
腮腺炎发病已一周,两侧肿痛,体温40℃用银花、菊花、连翘、板蓝根等解毒清热药,高热、肿势未能控制。请蒲老会诊:头胀身重,困倦无力,不思饮食,小便短黄。脉浮濡而数,舌苔黄腻。春雨连绵,由湿热内蕴上蒸,治宜通阳利湿。处方:
藿香三钱 佩兰二钱 杏仁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苡仁四钱 前胡一钱 僵蚕二钱 苦桔梗一钱 生甘草五分 通草一钱 淡豆豉三钱 葱白(后下)三寸 二剂。
4月22日复诊;服药一剂后,周身微汗出,体温下降,小便利,肿势明显消散,头胀身重随减。服两剂后体温趋于正常,饮食增加。脉濡微数,舌尖略红,黄腻苔退而未净。病势大减,余邪未净。原方去豆豉、葱白,加苇根四钱、栀子(炒)一钱,继服二剂而愈。
按语
据上海张氏世代相传经验:用于伤寒初起,邪在卫分者,每每一剂知,二剂已。若果寒邪束表,发热无汗,头痛骨楚,冀希迅速表散者,加入柴胡、干葛;如治冬春风温症,咳嗽气逆,两胁或一侧胁肋引疼者,参以归须、新绛、旋覆花等。于此可见张氏融冶古方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