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
黑豆验案
张某,女,38岁,农民。患带下症3年,淋漓不断,恶臭,初为白色,后为黄色。患者面苍黄,唇淡,自汗,下肢浮肿,四肢酸懒无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夜寐多梦,小便次数多,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疗方法:土炒黑豆,每服100g,每天2次,服7天后白带减少,改服每次50g,每天3次。共服42次痊愈,追访4年未复发。(《河北中医》1984年第1期)
墓头回验案
徐某某,28岁,南通县人。白带频来,有时夹杂黄红色黏液腥臭异常,每天换内裤数次,腰际酸痛,有时四肢发冷,腰以下如坐水中。嘱服“墓头回”每次30g,每天2次,服2剂其病若失。(《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2期)
龙葵验案
宫某某,女,35岁,1965年11月5日诊。患者6年前得白带证,经内服中西药,时轻时重,反愈不复。现白带呈凝乳块状,似豆腐渣样,气味腥秽,臭气喷人,阴部瘙痒有搔抓痕迹,阴道内有刺痛肿胀,小便时有短涩,日最少换1次内裤,而内裤阴部如白乳胶。头晕眼花,脸面苍白,纳谷不香,胸闷腹胀,腰酸发沉时而痛,身疲倦伴随四肢无力,苔薄白而腻,脉濡数有力。化验:血红蛋白80g/L,尿蛋白(+++)。证系脾失健运,秽浊下流,乃湿从火化。诊为湿热白带。治以解毒除湿,利尿止痒。药用霜后龙葵全秧,洗净切寸段250g,放盆内200ml凉水,炉火煮开20分钟,端下,局部先熏后洗约30分钟,药液凉后加温继用,每天1剂。7剂后,诸症皆除。化验:尿蛋白(-),血红蛋白100g/L,愈后23年至今健。(《四川中医》1989年第7卷第5期)
野菊花验案
张某某,女,42岁。白带淋漓不断4年,近半年病情加重,带下黄色腥臭难闻,并伴有烦躁不安,腰腿疼痛,肢软无力,少腹隐痛等。曾注射青霉素钠,内服白带丸未效。故改服野菊花全草,每次100g,煎2次服,同时选用野菊花叶,每次50g,煎沸3分钟即可,过滤去渣,温洗阴部1〜2次天。用药20余天,带下明显减少,用药4天基本痊愈。(《赤脚医生杂志》1975年第9期)
皂角刺验案
费某某,女,45岁,已婚。初诊:1982年4月24日。发热1周,伴有下腹持续性疼痛,外院诊为急性盆腔炎,经青、链霉素治疗,腹痛稍减,但热未退。来我院时体温38℃,白细胞12.1×10V/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4,单核细胞0.02。妇科检查:宫颈慢性炎症:宫体后位,略大,压痛明显。诊断:亚急性盆腔炎。治疗方法:皂角刺30g,加大枣10枚,煎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300〜400ml,再加粳米30g,煮成粥状,分2次服用。给上方1剂,服药后腹痛好转,热度下降,再给予7剂以巩固。2个月后随访,无腹痛,无热度,痊愈。妇科检査:宫颈轻度炎症,宫体正常大小,无压痛,两侧附伴稍增厚,无压痛。至今未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第3期)
白果验案
刘某之妻,35岁,原野店乡黄沟村人。患白带症。用元酒250ml,加水混合,将白果煮熟晒干,研为细末,空心服,每服6g,白开水送下。经用此方,连用月余治愈。(《山东中医验方集锦》)
商陆验案
刘某,女,42岁。1978年6月15日初诊,主诉15年前生产后,带下增多,黄白相间,淋漓不断,伴少腹坠胀,腰骶酸楚,迭经治疗至今未愈。脉弦滑,舌淡苔薄白。嘱用干商陆60g,小母鸡1只,炖烂弃药渣,吃汤及肉(分2日服下,且加少许食盐调味服),服2剂后,带下大减,余症亦消。(《四川中医》1985年第5期)
半夏验案
李某某,女,48岁。主诉白带过多,下腹部坠胀,经常腰酸腹痛,中西医治疗效果不著。检查:宫颈肥大,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的23,呈乳头状,有脓性黏液白带。诊断为重度糜烂。用药(把生半夏洗净晒干,研粉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先将宫颈糜烂面分泌物擦净,再用带线的大棉球蘸上半夏粉适量,对准宫口置入,紧贴糜烂面,把棉球的线头露在阴道外,24小时后自行取出,每周上药1〜2次,8次为1个疗程。)5次,痊愈。(《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第3期)
淡竹叶验案
张某,28岁,患阴道炎3年,每因劳累、性生活后加重,阴道痒痛,带下黄稠,小便短赤,心烦口干,坐卧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曾经阴道冲洗及抗菌治疗,疗效欠佳。嘱以取淡竹叶100g,砂锅内浸泡10分钟,先武火煎沸后,再文火慢煎10分钟,早晚分2次冷服。服药10天,诸症悉除,妇检炎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国医论坛》1994年第3期)
按语
带下之为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湿热、湿毒、肾虚、脾虚湿阻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半夏温燥而化湿,故可用治寒湿之带下,据报道,在310例中痊愈162例,显效118例,好转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7.75%,生半夏研末局部外用治疗宫颈糜烂,已载入教科书,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淡竹叶味甘淡而性寒,有清热利湿之功,故治湿热带下而获效;黑豆入肾治肾病(《纲目》),土炒后入脾,《本草汇言》言其为“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土炒黑豆案属脾肾两虚,湿毒下注,故用土炒黑豆有显效;墓头回、龙葵、野菊花、皂角刺皆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故用治湿热带下有良效,煎汤熏洗,途径快捷,显效快,且龙葵,皂角刺尚有显著的止痒作用;白果味涩,功擅止带除浊,宜治带下无热者;商陆苦寒利水,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热带下自可大减,但其有毒,其用法用量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