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常见的如肛瘘等。
半夏验案
郑某,男,胸部结核性瘘管,症见:形体消瘦,面色㿠白少华,左侧胸部(乳房下)可见疮面约10×0.5cm大小,脓液淋漓,用生半夏10g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冷开水调制成条索状药捻,用时将疮面用生理盐水或冷茶清洗干净,然后将药捻缓缓插入瘘道至深部,外用纱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至脓液净,疮面愈合为止。内服抗痨药,开始隔日换药1次(注意保持瘘道通畅,药捻不可做得太粗,塞得不能太紧;药捻一定要插到瘘管根部;如遇脓腔太大,可用药粉加凡士林纱条塞入腔内,隔日换药1次;配合抗痨药物治疗原发病灶,以杜再发。),半月后改3日换药1次,1个月后脓净疮口愈合,至今未复发。(《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5年第2期)
守宫验案
朱某,男,20岁,战士。因右骶髂关节结核,于1974年11月26日行病灶清除术,术后病灶周围愈合良好,但病灶中心形成一瘘管,脓性分泌物多,先后排出死骨3块,创面用链霉素、902软膏、赛梅胺等换药,瘘管始终不愈。于1975年3月28日改用守宫粉(将守宫尾巴在瓦片上烧干,研末。使用时,清创,洒于瘘管基底部,填满,稍压,用纱布包扎,2天换药1次)。用药3次后,分泌物减少,肉芽新鲜,瘘管变浅,周围缩小。用药7次,瘘管痊愈。(《新中医》1978年第4期)
①守宫:即壁虎。又名天龙、蝎虎,爬壁虎。
猫眼草验案
鄢某,男,3岁。6个月时患麻疹,10个月时经X光透视,发现左肺下部纹理增加,并模糊不清。1953年间患过肛门旁炎症,后成肛门周围脓疡,经切开排脓敷药治愈。1955年2月患外耳湿疹,同年4月患右侧颈部淋巴腺炎,破头,中有干酪样物质,疮口直径约1.5cm,不甚深,分泌物亦不甚多。先用Rivanol纱条填塞及P.A.S油膏外敷,达17日之久,肉芽不见生长,疮门亦不见缩小,未有趋愈迹象。5月30日改用猫眼草膏,薄涂于纱布外敷(将猫眼草连根拔起,洗净,切成寸长,用水煎煮,待水沸两三遍后撩起榨干,得棕黄色煎汁,用滤纸过滤,得无渣滓滤液,再以文火蒸发浓缩,遂得棕黑色流浸膏,瓶封备用。),每日1次。5月19日疮口情况有显著进步,6月7日完全平复,并大大缩小,最后改用Rivanol油膏收口愈合。(《中医杂志》1956年第1期)
白芨验案一
男,40岁。中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手术7天进食后胸痛,气短,发热38.8℃。胸透左上胸有液平,抽脓后插管引流。禁食水。十二指肠管供营养。1周后仍发烧,服美兰半小时胸液兰染,证实瘘。静点广谱抗生素及充分引流,29天已不烧,开始服白芨(白芨碾碎过筛成粉状。每次3〜10g,加微温开水,调成糊状,搅拌至黏稠,饭前小口频服,每日3〜4次)10g次,每日3次,1周后进食已无漏出,用2周。停药1周又发烧,胸管引出食物碎屑,再服白芨,10天后停痛。巩固用药4周。已存活5年,从事一般农事劳动。(《河北中医》1992年第6期)
白芨验案二
男,62岁。食管中段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后9天体温升至38.7℃。胸透左上胸有半圆形液平阴影。术后13天从后背穿刺得脓,插管流出臭脓。3天后又自前胸第3肋间置管,流出混有食物碎屑之脓液,证实瘘。禁食水,十二指肠管供营养,静点广谱抗生素及彻底引流,2周体温降到37.5℃。3周后开始服白芨(白芨碾碎过筛成粉状,每次3〜10g,加微温开水,调成糊状,搅拌至黏稠,饭前小口频服,每日3〜4次)10g次,每日3〜4次。两天后已不见白芨自胸管流出,脓液明显减少。1周经口进食,服药13天已无食物漏出。巩固用药2周。存活已2年,从事一般农事劳动。(《河北中医》1992年第6期)
白芨验案三
男,52岁。食管中段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后8日鼻塞,关节酸痛,自认为“感冒”,挤自一次日服自备去痛片2片,感冒清4粒。次晨胸痛,胸闷。发热38.5℃,胸透左上胸液气平。背部刀口红肿,波动,切开流出臭脓300ml,探査与胸腔通,置管引流。饮水后自胸管流出,证实瘘。服白芨(白芨碾碎过筛成粉状。每次3〜10g,加微温开水,调成糊状,搅拌至黏稠,饭前小口频服,每日3〜4次),10g次,每日3次。服药1日后胸腔引流减少,进流食。3日后食物漏出完全停止。1个月后痊愈出院,存活已1年。(《河北中医》1992年第6期)
象牙屑验案
楼某,男,30岁,于1963年3月26日因重症空洞型肺结核住院,以后陆续发现喉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输尿管结核。患者于1963年1月发现肛门右旁有一颗黄豆大之肿块,时痛时痒,延至5月,痛痒加剧,肿块破溃,流出黄色脓液,次数频繁。经肛门外科会诊,认为系结核性肛门瘘,待肺结核愈后手术切除。用局部封闭、化痔膏、高锰酸钾液坐浴治疗,瘘管未见好转。10月6日起给象牙屑每日2钱,清早空腹以去壳熟鸡蛋2个蘸服,连服7天,隔4天后又服7天。药后脓血量显著减少。因象牙屑一时无法购得,此后即未再服。至1964年2月3日瘘管最后一次流出少量鲜血,局部痛痒完全消失,以后无流脓血现象。局部检査:瘘管已愈,外口处残留约0.5cm长之疤痕。肛门指诊:直肠内同一方向有一细小索状感觉,无压痛。治疗期间未用过其他特殊治疗。观察至1965年1月14日肛瘘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65年第5期)
筋骨草验案
辜某某,男,36岁,工人。因晚期血吸虫巨脾症,于1963年10月在硬膜外麻下行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经1年多的各种治疗,其中有8次创口清创术,不但感染创口清创术,不但感染创口未愈,反而创口流出大量蛋花状、颗粒样黄色黏液便。有时气体涌出创口,经口服亚甲兰从创口排出。诊断:小肠瘘。于1964年11月16日应用筋骨草治疗。处方:鲜筋草30g,日1剂,煎后分2次服。同时取鲜筋骨草若干,洗净晾干水分后捣成糊状。先将瘘口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然后敷上适量筋骨草糊,再用敷料覆盖,绷带包扎,每日换药1次。共计11天,瘘口闭合而愈。至今已22年,经多次随访未再复发。用上方又曾治迴盲部结核术后肠瘘、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肠瘦各1例,亦均治愈。(《新中医》1987年第5期)
按语
瘘之形成,多为原发病灶溃后(或手术后),痰湿余毒未尽,蕴结不散,正气不足,无力托毒生新而致。其治疗,西医主要依靠手术,中医有挂线等疗法,但并非诸证皆宜,当病人身体衰弱时,常不能使用,而采用内外用药的疗法,则可弥补其上述疗法之不足,对于身体衰弱患者,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守宫性味咸寒,具有祛风活络散结之功,对结核、骨髄炎、肿瘤等有较好治疗作用。猫眼草具有消肿拔毒之效,故对于结核瘘管有效;白芨性善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其祛腐消肿生肌之效,可使瘘管愈合;半夏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切中其病因,可谓求本之治法;象牙屑清热镇惊、解毒生肌,《医学入门》云:“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治疗无副作用,病人又无痛苦,故值得推广;筋骨草味苦性寒,有较好的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作用。用其治疗肠瘘,鲜草入药疗效尤佳,内服与外敷结合使用,疗程可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