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喘肿,温肾暖脾

名医简介

胡建华(192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

喘肿之证,上则喘息不平,下则肿势蔓延,病在肺、脾、肾三脏,病情重笃,危在旦夕。其病虽不离乎肺,但若单从治肺着眼,难图显效。必须抓住温肾阳以驱水湿,暖中土而化浊阴为主,庶能转危为安。

陈某,男,74岁,门诊号:091021。

初诊:1967年10月6日。

素有慢性咳嗽,经常下肢浮肿。最近两天,突然心悸,气急加剧,肿势益甚,延及大腿,按之凹陷,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四肢不温,尿少。脉弦滑,苔厚灰腻、舌质青紫。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纳,水浊泛滥,肺失肃降,高龄正虚,邪势猖盛,急宜温肾健脾以利水,肃肺化痰以平喘。

处方:

熟附子15g、生黄芪15g、葶苈子30g、桑白皮15g、淡姜皮15g、姜半夏9g、茯苓皮9g。

二诊:10月9日。服上方3剂后尿量剧增。肿势大减,腿肿全消。脚面尚有轻度浮肿,四肢不温,咳嗽气急,脉弦滑,苔薄腻带灰。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再用前方加减:

熟附子15g、生黄芪15g、葶苈子30g、桑白皮15g、淡姜皮4.5g、炙紫菀15g、姜半夏9g、陈胆星9g。

三诊:10月12日。腿足面目浮肿全退,气急减而未平,咳嗽已少,痰量亦减,纳呆。舌质青紫已消,苔薄灰腻,脉弦滑。再予振心阳利肺气。

处方:

熟附子9g、生黄芪15g、生麻黄6g、射干15g、炙紫菀15g、炙百部15g、姜半夏9g、陈胆星9g。

四诊:10月16日,肿退喘平,略有咳嗽,胃纳好转,怕冷,苔薄灰,脉弦滑。再予前法调治。

处方:

熟附子9g、生黄芪9g、生麻黄6g、射干15g、陈胆星9g、炙紫菀15g、陈皮9g。

4剂。另:附子理中丸100g,每日吞服2次,每次5g。煎药服完后,再服丸药调理。

本例系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病情重危。病在肺、脾、肾三脏,故用附子温肾强心以利尿;黄芪健脾益气以利尿;葶苈子泻肺定喘以利尿。此三味药是龙华医院内科病房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出现浮肿、气急等症的基础方,每获良效。临床常用此三味药为主,随证加味,每能见效。通过长期实践体会到:熟附子一般剂量应为9g左右,先煎20分钟。对心力衰竭、气急、浮肿较重者,则剂量应加大到15g,甚至30g。但附子含乌头碱,对神经末梢及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如大剂量用之不当,可以致死。其中毒症状为唇舌发麻,恶心,肢麻,运动不灵,呕吐,面白肢冷,血压下降,最后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但久煎即可减除本品毒性,而温肾强心作用,并不减弱。因此,如用15g,应先煎40分钟;如用30g,应先煎1小时,则不致发生意外。本例运用紫菀、杏仁、半夏以肃肺平喘,化痰止咳;淡姜皮、茯苓皮以健脾利水。初、二诊时,患者气急甚剧,处方未用麻黄,因见肿势严重,舌质青紫等心力衰竭之象,故不宜用;方中葶苈子、杏仁、桑白皮均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用之无碍。三诊时,气急减而未平,肿势已退,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故用生麻黄以宣肺平喘。四诊时肿退喘平,除略有咳嗽怕冷外,诸症悉除,病已化险为夷,遂用原方加减,并于煎药服完后,改服附子理中丸温肾健脾,以资调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38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