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黄文东(1903〜1980),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哮喘自幼即发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有关;寒哮宿疾,多为突受寒冷或暴雨侵袭,寒邪从肺俞而入,阳气被遏,寒饮内停,肺气失于宣通,痰不得出,气不得降,以致发生咳喘;热哮多为偏嗜酸咸之味,或恣食肥甘之物,积痰生热,遇风寒犯肺,气郁痰壅而发为外寒内热之热哮。
哮喘之治疗必须抓住虚实两纲。大凡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多实,不发时多虚;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外感诱发者多实,内伤诱发者多虚。原则上治实以祛邪为主,疏散风寒,清热豁痰,消食下气诸法。治虚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补肾纳气。
哮喘患者往往本虚而标实。本虚是指脾肾两虚,标实为内蕴痰饮或痰热。外感风寒或风热,能使肺气失宣,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发作加重。故在哮喘发作时,应以治标为主,用表法或攻法。在发作间歇时,则以治本为主,用培补脾肾法,即“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
一、表法
表散风邪。因哮喘患者多为体虚,表卫不固,故很易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而发病。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属风寒者用小青龙汤治疗,本方既能表散风寒,又能化饮平喘。方中干姜散寒化痰之力较强,干姜、五味子,一散一敛,配伍甚妙。有人主张五味子量应偏重,亦有见解。偏于风热者,以小青龙汤加生石膏、黄芩,干姜可改用生姜。若伴有咽痛者加射干,或用射干麻黄汤去大枣,效也较著。
二、攻法
温化痰饮或清化痰热。哮喘患者多有痰饮宿疾或外受风寒而痰饮内生;亦可有痰热内结,复受外邪,以致气郁痰壅而发。因此在治疗时,除用表散之药外,尚需攻其有形之痰。如属痰饮者,则根据《金匮要略》“痰饮之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以小青龙汤为主,或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苏子、杏仁、陈皮、半夏、紫菀、当归之类,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吞服。如属痰热内结者,则以定喘汤清化痰热为主。当痰浊壅肺,咳喘较剧,它方治疗效果不显时,用导痰汤合三子养亲汤,可收到一定效果。
三、补法
温补脾肾,以培其本。哮喘既有偏阳虚者,也有偏阴虚者。在临床上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处理。偏阳虚者,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偏阴虚者,用生脉散、七味都气丸等。此外如紫菀、款冬、远志、金沸草、鹅管石、蛤壳等顺气化痰降逆之品,在治虚方中亦可选用。
哮喘平定之后,更注意治本,培补体质,以防止复发,这往往比治标定喘更为重要。在补肾的同时,还要处处照顾到脾胃。健脾和胃与补肾往往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正气旺盛,而邪不可犯;同时培土又有资助肾脏元气的作用,故在补肾的同时,必须兼顾到脾胃。例如患者杨某,女,24岁。1956年开始哮喘,1962年曾反复发作六七次,每次要持续半月方能平息。1962年10月来诊,当时气喘不能平卧,咳嗽胸闷,平时咽干而痛,舌质红,脉细数。体质偏于阴虚有热,故治疗方法为:发作时用射干麻黄汤合泻白散,有寒热时加桑叶、菊花、前胡等;平稳时用泻白散合生脉散;平时调理则以党参、胡桃肉、河车粉等为主。经治疗,效果较好。1963年发作大减,1964年上半年仅小发数次,以后随访1年多,未见再发作。又如一患者哮喘发作甚频。经治疗,在发作间歇时,给予补益脾肾为主的散剂,方用:移山参、鹿角(阴虚者去鹿角加沙参)、海蛤壳、陈皮、甘草、紫河车、地龙,各等份研末。每服8分,每日2次,连服数日,随访1年多,未见发作。
在调理脾肾的同时,用地龙片(用单味地龙研粉制成)3g,早晚各服1次。如哮喘发作而见便秘者,方内兼用通腑之药,或用少量风化硝冲服,确能使哮喘获得暂时缓解。另外在滋阴时应避免过腻,化痰时应避免过燥。至于燥火犯肺引起之气喘,一般咳痰甚少,口干升火,脉数,舌红、少津,治宜清火润燥以平喘,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加黄芩、地骨皮、生地之类以清火养阴。
(马贵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