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肝郁病,每仗仲景方

名医简介

麻瑞亭(1903〜),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慢性腹泻,系因脾湿肝郁,下陷二肠所致。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其浊者化而为水,注入膀胱,而为溲溺。糟粕贮于大肠,水液渗于膀胱,盛满之时,肝木行其疏泄之令,则为便溺。因而溺不至于闭癃,便不至于滑泄,所以不病泄泻。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之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不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泄泻。

脾湿运迟,水谷难化,肝郁而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湿肝郁,郁而克脾,故症见大腹作痛。肝木郁冲,行其疏泄,故而腹痛即泄。泻后腹内舒和,肝郁遂减,故而泻后痛减。移时大肠壅满,故痛泻复作。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久泻不愈,摧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兼杂肠垢白滑。肝脾下陷,胆胃上逆,故兼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郁陷,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治以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敛肠止泻,温暖中下。方用:

云茯苓9g、焦白术9g、粉甘草6g、桂枝木9g、粉丹皮9g、潞党参15g、煨豆蔻3g、炒干姜6g、罂粟壳5g。

云茯苓、焦白术、粉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潞党参补中益气;炒干姜、煨肉蔻、罂粟壳温中暖下,敛肠止泻。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g,疏肝以止痛。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g,敛肠以止泻。

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g,广木香6g,鲜生姜9g,和胃顺气,降逆止呕。

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证,原方去桂枝木,加川连3〜5g,清君火以凉血。

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9g,川黄连3〜5g,乌梅肉6〜9g,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

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见细濡,稍弦数,关寸大,舌苔黄腻者,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加味:

炒黄芩9g、法半夏9g、鲜生姜9g、炒杭芍9g、粉甘草6g、粳米9g。

忌生冷、辣椒、酒及刺激性食物。忌腥荤,勿食不洁及难于消化之食品。以食清淡、易于淡化之食品为宜。

慢性腹泻,多因脾肾湿寒,肝木郁陷(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故治疗以温燥水土、疏肝升陷为主。若大肠寒滑不收者,用桃花汤,温暖中下,涩肠固脱以治之,若肝郁化热生风者,脾肾仍属湿寒,谓之厥阴下利,用乌梅汤温燥水土、润肝熄风以治之,若外感风寒,太阳少阳合病,不利,不寒,但有上热者,谓之少阳下利,用黄芩汤平胆泻热以治之。凡泄泻而不受温燥者,皆少阳、厥阴下利之类。

(孙洽熙、徐淑凤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18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