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养脾阴疗久泻

名医简介

唐良佐(1922〜),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名老中医。

慢性泄泻临床多责之于脾胃气虚、命门火衰、情志失调,其治则不外健脾除湿、补肾暖土、扶土抑木等法。而久泻阴液亏耗,治以敛养脾胃之法,前人则较少论述。唐老借鉴叶天士治孙某久泻阴损液伤案、张锡纯治泄泻用薯蓣粥等经验,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将此类泄泻分为脾阴亏耗和阴损气陷二种,治法以敛养脾阴为主,益气升提为辅,自拟“敛养脾阴方”随症施治,经反复运用,收到较好效果。

例1袁某,女,38岁,干部,1983年10月5日初诊。腹泻9年,经多方检查亦未找出原因,屡服中、西药皆少效。症见面色萎黄,困倦乏力,泄泻溏薄,泻而不畅,量时多时少,有不消化物。一日八九次,无腹痛,若食油腻、辛辣食物或水果等,则腹泻加重,并时有矢气,纳食尚可,食后脘腹痞闷不舒,口中有味,燥而不饮,心烦失眠,午后足跗浮肿,小便黄,伴见齿衄,晨晚为甚。舌嫩红少苔,脉细弱。证属久泻脾阴亏耗,运化统摄失司。治宜敛养脾阴,佐以益气。

处方:

怀山药30g、谷芽30g、冬瓜仁30g、粳米30g、太子参20g、石斛15g、莲肉15g、白芍12g、炒乌梅9g、佛手花6g、甘草6g、荷叶4g。

服上方12剂后,大便成形,一日约2次,齿衄减轻,精神睡眠如常。此系脾阴渐复之象,于前方加炮姜4g,冀其阳化阴生,运化有权。又服6剂,大便每日一次,诸症悉除。再以上方守服一月,迄今未再复发。

例2张某,女,2岁,1986年4月19日初诊。病儿1985年11月发热、咳嗽、呕吐,经西医治疗数日,热退,咳、呕均止。继即泄泻黄绿色水样便,量多,日十余次,大便常规检査无异常发现,经中、西医治疗罔效。症见全身消瘦,烦躁不安,手足心灼热。大便仍日十余次,有少许粘液,泻后似有大便不尽感,腹胀,尿黄短少,口舌有溃疡,唇舌鲜红。苔薄黄而燥,脉细数。证属久泻阴损液耗,脾气下陷,治宜敛养脾阴,佐以升提。药用:

怀山药15g、石斛10g、莲子肉10g、太子参10g、白芍10g、谷芽10g、花粉6g、扁豆6g、乌梅6g、银花6g、柴胡4g、升麻3g、腊梅花3g、甘草3g。

服药2剂,泄泻止,小便增多,烦躁腹胀等症均减。效不更方,原方又服2剂,诸症霍然若除。再拟:

怀山药30g、粳米30g、炒鸡内金4g、煮成稀粥,用熟鸡蛋黄1枚研烂拌入粥中,分3次服,服用半月后,患儿颜面红润,体重增加,食欲及二便正常。

泄泻主因脾虚湿胜,由于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床上治疗泄泻时对于甘润阴柔之品,一般都避而不用,恐其助泻生湿。唐老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全赖脾阴和脾阳的相互协调,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若阴阳一方失调,均可导致脾的生理功能失调,运化无力。至于久泻不止者,脾阳气式微者固多,而泻久阴液亏耗或过服温补燥湿之药致脾阴受损者,临床并不少见。

唐老通过临床反复实践,认为凡久泻而见大便溏薄,便次虽多但不畅,知饥能食,食后痞闷不舒,尿短黄,口渴不欲饮,面色萎黄或形体消瘦,或伴有低热,或齿®口疮,舌净无苔,或舌红绛苔薄黄燥,脉细软或细数等症,当责之脾阴不足,用敛养脾阴法多能获效。

久泻敛养脾阴,在选药上当顾其脾之生理特征,以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敛而不留邪为度。唐老临床选用怀山药、莲肉、石斛、白芍、乌梅、甘草、谷芽、佛手花、太子参、冬瓜仁等,组成“敛养脾阴方”,对脾阴亏损之久泻,常能药到病除。

如又见脾虚下陷之证,则少量加入柴胡、升麻、荷叶以升脾之清气。综观全方,药性甘平不燥,养阴而不碍脾,益气而生津,既能醒脾,又可敛阴。如泄泻日久,可借炮姜之温,守而不走,反佐于敛养脾阴方中,使阳生阴长,运化自如。

(彭暾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17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