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证之要分清寒热,久痹当推诸虫搜剔

名医简介

张沛虬(1916〜),宁波中医院主任医师。
痹证之辨,关键在于寒热

对诸痹之辨,张氏认为: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已。辨证之关键,在于分清寒热,若认证不确,则用药乖谬。

一、湿热阻络

湿热阻络,即热痹,可分为轻、重两型。

1.湿热轻型

病起于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久而化热。关节红肿痛为其主症,虽发热,但怕冷轻。若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者,可不发热或发热轻,不怕冷。张氏对初起兼见口干,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减,以解表热,利湿除痹,每取良效。

净麻黄5g、连翘15g、赤小豆30g、防风10g、桂枝5g、赤芍10g、生甘草3g、忍冬藤30g、川羌活15g、生姜3片。

例1戴某,女,48岁,1984年2月来诊。

3个月前发热咽喉灼痛,继则双手肩关节以下酸胀疼痛,逐渐延及双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随之疼痛肿胀,活动不利。检查所见,两手腕关节、指关节明显肿大疼痛。中指及无名指轻度梭形,活动受限。两膝关节、踝关节肿胀微红,疼痛拒按,局部有灼热感。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血沉65mm/小时,抗“O”500单位,类风湿因子阳性。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此湿热交阻,留注关节。治以透表清热,化湿通络。药用:

净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20g、桂枝5g、赤芍10g、防风15g、怀牛膝15g、忍冬藤30g、乌梢蛇15g、僵蚕10g。

上药服5剂,关节肿痛减,体温渐平,咽喉灼痛好转,续进前方,去麻黄加防己15g,海桐皮30g,连服10剂,除足趾关节背屈外,四肢关节疼痛有明显好转,血沉降为20mm/小时。后以养血益气、舒筋和络法而收功。

仲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黄疸及水肿。兹用以治疗类风关之邪在表者,以麻黄祛风,赤小豆利湿,连翘清热,佐以舒筋通阳和络之桂枝、羌活等,治疗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之病夹表邪者,颇为合拍,确有良效。

若表证已罢,而关节肿胀疼痛较著,用自拟归芍豨草汤,处方:

当归15g、赤白芍各15g、豨莶草30g、秦艽10g、伸筋草15g、威灵仙15g、地龙10g、防风10g、生地30g、制乳没各6g、桑枝15g、灸马钱子0.5g。

水煎2次,日分3次服。

如全身关节疼痛加剧,但苔白腻不欲饮,可加制川乌、桂枝。全身症状改善后,上方亦可制成丸(片)剂,每次10g,日服2次常可获效。

2.湿热并重型

本型为湿与风热并盛,流注关节,即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热较重者。其特点是:关节红肿疼痛加重,从小关节发展至大关节,关节酸痛著,变形快,发热持续,或长期低热,脉濡数,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保津,利湿除痹。方用石膏加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5g、知母10g、生石膏30g、黄芩15g、黄连5g、黄柏10g、络石藤30g、地龙10g、桑枝30g、忍冬藤30g、川羌活15g、甘草5g。

水煎分2次服。热盛可以日服2剂,分4次服。如在夏秋季节,患者表现湿热并重,可选用吴氏宣痹汤加减,即将原方去杏仁,加姜黄、海桐皮,有清利湿热、宣通经络之效。

二、寒湿阻络

寒湿阻络即“寒痹”,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非发作期。临床特点为病程较长,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受累局部有冷感,手趾关节肿胀,不红不热,脉多弦紧或沉迟、沉缓。若关节变形,功能障碍,则为挟痰瘀寒湿,凝结筋络。张氏认为用一般祛风散寒化湿药,往往效果不理想,当用大辛大热、温经逐寒之大乌头煎合当归四逆汤化裁。如关节变形伍以枝藤通络,虫类搜剔,则有捷效。

处方:

制川草乌各9g、黄芪15g、细辛3g、麻黄6g、桂枝6g、当归10g、白术10g、羌独活各15g、威灵仙。

15g、蕲蛇肉10g、炙全蝎5g、炙马钱子0.5分(冲)若症状持久,痹痛顽固,关节变形明显,改服或加服本院验方复方三蛇酒效果更好。

例2徐某,男,58岁,1982年12月5日初诊。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7年余,四肢指趾关节受累疼痛,昼轻夜重,手趾肿痛变形,长期以来反复发作。此次左膝左手腕关节肿胀变形更明显,活动受限,舌质淡白,脉象细弦,此属风湿痰瘀阻滞经络,久而不化。治以祛风湿,化痰瘀,温经逐寒,佐以虫类搜剔。

处方:

制川草乌各10g、炙黄芪15g、桂枝6g、净麻黄5g、羌独活各15g、威灵仙15g、蕲蛇肉15g、炙马钱子0.5分(冲)、金雀花根30g、炙全蝎5g、地龙15g。

水煎2次,日分3次服。

连服7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过去一直服强的松片,现已停服。再以前方加减出入,连服50余剂,大痛未发作,每逢阴雨天或劳累时,小痛仍有发作,后以养血和络,佐以搜风剔络之虫类药,并嘱长期加服复方三蛇酒。经11个月治疗,症状消失,2年后追访已参加劳动。

寒痹为阴寒之邪偏盛,阳气被遏,气血凝滞,因而用一般祛风化湿、通经活络药效果不满意时,应选用附、乌辈及制马钱子,上药祛寒止痛,搜风除湿效果较好。应用时必须辨证明确。如关节肿痛,苔腻口渴不欲饮,脉虽滑数,配合于清热泻火药中确能控制痹痛症状;若关节肿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心悸为邪伤营分,宜养阴安神,附、乌辈就不宜选用。附乌有毒,必须先煎一小时,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本草纲目》首载本药,历代医药运用颇广,如《医林改错》将本药配地龙,名为“龙马自来丹”。张锡纯用之组成振颓丸,治疗痹证,认为本药“开遍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于他药”。但马钱子属剧毒药,用时必须炮制。成人每次口服量以0.33〜0.55g为宜,由于机体对马钱子的敏感性不同,故临床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至适宜剂量为好。

附:复方三蛇酒

白花蛇1条、蕲蛇30g、乌梢蛇30g、蜈蚣5条、防己30g、防风30g、全蝎10g、蜣螂虫10g、露蜂房15g、生地30g、羌活30g、忍冬藤30g、海风藤30g、金雀花根30g、桑枝30g、黄芪30g、甘草30g。

捣碎,浸入高粱酒2500ml,2周后可服,每次10〜15ml,水酒调服。本方亦可制成丸(片)剂,均有良效。

久痹正虚,益气养血,虫药搜剔

类风湿性关节炎久病患者,功能活动迟迟不能恢复,表现肢体酸软,舌淡脉弱,面色不华,关节多数变形,腰脊酸痛,此为肝肾俱虚,气血不足,久痹正虚,必须重在补益。张氏常在益气补血的基础上,佐以虫类搜剔药,使正气得复,邪气消除,气血调和。正气虚多由两个方面发展而来,一由实证或虚实挟杂的病人,久治不愈转化而来,另一种是由平素体质虚弱,多见于大病后、久病、产妇等,而又感受风寒湿邪,出现虚性痹证。因此,临床可分为阴血虚和阳气虚两种证型:

一、阴血虚

阴血虚多见于妇女产后,因热贪凉而得者,治宜养血祛风,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化裁。

处方:

熟地15g、当归15g、赤芍10g、山药10g、泽泻10g、茯苓10g、桑枝30g、鸡血藤30g、威灵仙15g、炙全蝎5g、炙马钱子0.5(分冲)

二、阳气虚

多见于痹久不愈,肝肾受损,出现全身阳虚体征,舌质淡,脉细弱。治宜温肾助阳,通络除痹。常用黄芪五物汤加减。

处方:

黄芪30g、桂枝10g、制附子10g、当归10g、党参10g、白术10g、仙灵脾10g、狗脊15g、地龙10g、炙全蝎5g。

如正虚严重,服上药不效,可改服或加服右归饮、阳和汤、虎潜丸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虎骨、豹骨、鹿角片或胶之类,久服之后,不仅病去,正气亦可复,这是治疗虚痹之关键。

痰斋兼夹,伍以虫类走窜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或久痹痛发顽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关节所致,故叶天士云:“络瘀则痛”,主张搜剔经隧之瘀。搜剔经隧之瘀莫如虫类。对久病或慢性病患者,关节长久肿痛,功能障碍,寒湿瘀凝结于经隧,用一般祛风散寒化湿药,效果不显。佐以透骨搜络之虫类药,取效最捷。药如乌梢蛇、蕲蛇、全蝎、蜈蚣、地龙等,特别是蕲蛇、乌梢蛇,《本草纲目》认为能透骨剔风,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全蝎善于走窜,逐湿除风,蠲痹通络,用治风湿痹痛;地龙主治历节痛,根据报道,具有激素样作用;蜈蚣疗顽痹。经长期体验,确有良效。

(张子久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症卷》
2
本条ID:1521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