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金梦贤(1920〜),天津市和平区中医院,主任医师。金氏认为,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心为本病之根,肝肾为该病之源,痰浊瘀血气滞是此病之标,七情六淫是该病之诱因。
关于冠心病之辨证,金氏认为应考虑脏腑功能及其互相影响。临床以下两证,最为多见。
1.心虚肝旺:心主血脉,若心阳不足、心气亏损即可导致心脉不畅,出现心悸怔忡,胸闷心痛,身疲神倦,腰酸腿软,自汗肢冷,面色苍白,脉沉细而伏或见结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如肝气不舒,经久郁闷,久郁则化火,肝火炽盛,灼耗津液,脉络失濡,即可产生血瘀痰浊,而致气滞血瘀,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刺痛或绞痛,耳鸣目涩,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心悸不宁,面红咽干,脉弦细而紧,舌质红紫,舌苔白厚腻。
2.心肾不交:肾脏内寄元阴元阳,肾阳不足则诸脏腑的生理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如心失肾阳之鼓动,则无力运行气血,致气血瘀滞,出现心悸烦闷、胸痛气短等症。肾阴亏损,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水火不济则心肾不交,可出现心悸、心烦、夜不安眠,多梦易惊,胸闷憋气,食少懒言,舌苔薄白而腻,舌质红或紫,脉沉细,甚则脉微欲绝等症。
金氏常用方剂有:生脉散、血府逐瘀汤、炙甘草汤、柴胡龙牡汤、当归四逆汤、羚羊钩藤汤、瓜蒌薤白汤、金匮肾气汤和四逆汤等。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故一般情况下,均以生脉散、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汤3个方剂为基础,组成活血定心汤,疗效颇著。
例1张某,女,50岁,机关干部,1979年秋季来诊。
近年来心前区剧烈疼痛,自汗,呼吸困难,血压不正常,时高时低,断续发作4〜5次。经过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虽经几次抢救脱险,但心电图总不正常。有时轻度发作,自含硝酸甘油而缓解。此次突发剧痛。诊左脉结而弦紧,右脉时隐时现。舌红苔薄白,急性病容,言语不清。含硝酸甘油病情逐渐缓解,患者尚能自诉:近几日因工作紧张,思想压力大,连续工作至深夜,故突然发作。诊为心虚肝旺,气滞血瘀。方拟:活血定心汤酌加平肝镇痉之药。
当晚心绞痛又作,未用硝酸甘油即服中药,疼痛逐渐缓解,一夜睡眠好。后连诊3次,服药6剂即去钩藤、羚羊角、全虫,加砂仁、远志,治疗月余,心电图正常,恢复工作。为巩固疗效,以丸剂善后,药用:
为末蜜丸,10g重,每次1丸,每日两次,白开水服下。例2:冠某,男,48岁,食品厂工人。
1979年患冠心病,常因晕倒而住院治疗,虽经几次抢救脱险,出院后仍不断发作,来我院治疗。自诉:近几个月断续发生几次晕倒,皆因心情不舒所致,査心电图不正常。经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现仍是头晕,憋气,胸疼,心悸,四肢厥逆,形寒,食欲不佳,腰酸腿软,失眠多梦,心烦多虑,急躁易怒。诊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舌淡。诊断为肝气郁滞,心肾不交。拟活血定心汤加当归四逆汤化裁。
二诊:自觉精神好转,肢体温和,饮食增加,胸痛减轻,睡眠较稳。连续门诊,上方加减。治疗两月余,症状消失,心电图无异常变化,恢复工作。近两年心脏情况一直很好。
例3李某,男,54岁,1982年9月初诊。
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放射到左臂和后背,经常头晕耳鸣,食后欲呕,喜安静恶嘈杂,下肢无力,行路如踩棉花,血压24/14.7kPa,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治疗两月余,无明显效果,请服中药。脉诊弦滑有力,舌苔白腻,舌质淡,体质肥胖,但精神抑郁。诊为心虚肝旺,痰浊蒙蔽清阳。拟活血定心,酌加镇肝化痰之品。
连服3剂,血压渐渐平稳,为22.7/UkPa,胸痛憋气大减。
二诊: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石决明15g,菖蒲10g,郁金10g,服后更觉头目清爽,精神愉快,连续治疗8次,历经两月后,症状消失。用丸方巩固治疗。
酒糊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g,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
以上3例的情况,例1发病比较单纯,属心虚肝旺型,患者平时性情急躁,易动肝气,一诱触即发,故在活血定心汤的基础上加羚羊、钩藤和全虫之类,镇肝清热,防止肝风内扰。例2病情较为复杂,属心肾不交,肝气郁滞,由于疏泄之功减弱,肾阳不足,心阳痹阻,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以补血回阳,尤其以细辛10g、与桂枝同用,借辛散之功,以兴奋心肾之阳,起到温经止痛的作用。虽辛散之力较强而有五味子、当归、杭芍相互佐使,有散有收,不致耗伤心阴。例3患者体质肥胖,乃心虚肝旺,湿痰作祟,以镇肝化痰为主,故用代赭旋覆二陈之类,以镇肝降逆化痰,但也不忽视生脉和逐瘀之法,二法互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