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顾景琰(1920〜),女,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胸痹、心痛同中有异
胸痹,常为胸闷、胸痛并见,而以胸闷为主。《金匮要略》云:“心中痞气,心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胸中气塞”,“短气”,“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可见胸痹多为闷痛而不甚,相当于冠心病轻度或非典型心绞痛或某些急性心肌梗塞(如无痛型心梗,多见于老年患者)。
心痛,常以胸中痛为主症,其痛有定处,多在胸膺两乳间,即膻中周围,亦可涉及肩背与两臂内侧等处。《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间痛,两臂内痛。”其痛较着,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如锥刺心”。又因疼痛发作有时,乍间乍甚,经久不瘥,尚有“久心痛”之名。凡此均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
其疼痛较甚,常伴手足厥冷或汗出者名曰“厥心痛”。《灵枢·厥病》载有“痛如锥刺心,……去真心痛一间耳。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气微力弱,……亦主旦发夕死”。甚者类似真心痛,大多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部分则属急性心肌梗塞。
“真心痛”为心痛之甚者,常卒然大痛,易于猝死。《灵枢·厥痛》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描述与急性心肌梗塞颇为相符。
虚实错综,知常达变
冠心病所致胸痹心痛之辨证特点属本虚标实的观点,在国内基本趋于一致。至于本虚与标实之具体含意与临床证型类别等尚有不同见解。我们曾根据1980年5月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座谈会通过的本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对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为主,猝死除外)333例进行辨证分析,发现虚证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占呈虚证表现者328例(包括虚实并见与单纯虚证)之48.17%,依次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与阴阳两虚证。具阴虚表现的208例中伴阳亢证者115例(55.3%)。结合脏腑辨证,气虚证以心气虚居多(66.5%),阳虚证以心阳虚为多(60.5%),阴虚证以肝阴虚最多(75.1%)。实证以血瘀气滞证最多见,占呈实证表现331例(包括虚实并见与单纯实证)之98.19%(血瘀与气滞两证常并见),各临床类型中本证比例均在90%以上。呈痰阻表现者占实证之41.08%,大多兼夹血瘀等其他实邪,纯属痰阻者为少数(1.81%)。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冠心病之胸痹心痛(心绞痛)以肝肾阴虚(或伴阳亢)、心气亏虚、血瘀气滞(部分兼痰阻、寒凝)为常见类型,而虚实、气(阳)阴之孰主孰次,常因人而异。
其辨证特点为:
心气虚衰转重,甚则可见心阳或心肾阳虚之证;血瘀证更明显,且常夹痰浊,而以痰热证居多;心阴同受耗损,病程后期常见明显气阴两虚之证;基本证型轻症多属气虚(或气阴两虚)血瘀证,重证多为气虚(或气阴两虚)血瘀痰热证。
病情多变易变而出现多种变证。由于心气虚衰转重,气血失调加甚,可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如因心病甚而及于肺肾脾,由气阳及于营阴,可使诸脏俱病,阴阳气血均趋失衡(心力衰竭);心气心阳耗损尤甚者,常可骤然出现心阳暴脱之险证(心源性休克)。因此,辨证需作动态观察。
判定预后,重视舌诊
舌象常随病情演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应予重视。
1.观察舌苔变化有助于了解实邪为患之轻重深浅。病之初,轻症(心梗部位局限于前间壁或为局灶性者,范围不大,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病)常见薄白苔。重症(心梗范围较广,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病)虽仅发病数小时或1〜2天,即可出现薄黄苔或白腻苔,甚至黄腻苔(须排除吸烟之影响)。病情进展中,轻症一般演变顺利,舌苔变化较少,可以始终为薄白苔,亦可在病程第3、4天时出现黄苔或白腻苔,经治常能较快地化为薄白苔,病情随之好转而进入恢复期。因此,凡病初舌苔不厚不腻,病程中变化不多,治疗后恢复较快者,大多提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而重症一般较早出现黄腻苔,若经治疗而腻苔易化者,常有转危为安之机;腻苔持久不化或日见加重者,常伴恶心、呕吐、呃逆、便秘等脾胃证候,预后多险恶。
2.观察舌质变化有助于了解心脏功能与正气盛衰程度。冠心病人之舌质以暗红或淡暗、紫气、紫斑等紫舌多见。心肌梗塞初起胸痛剧烈时,舌质紫气加重或转晦暗少泽。经治疗疼痛缓解后,舌紫可减轻。如心肌梗塞前原为红舌者,随病情进展可加深,尤在腻苔经治化薄后,常可出现红绛或光红舌者,反映正气进一步受损,已由气阳亏虚及于营阴耗损,提示病情转重。红绛舌而苔黄腻厚者,病情多较复杂严重,治疗多有矛盾,预后多差。若淡暗舌渐转轻度红舌,多属正气渐复,乃好转之兆,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
一、治法方药选用原则
1.治法当按病情之缓急轻重而定:胸痹心痛发作较甚时多以治标为主。为求速效,首选芳香温通剂作临时治疗,继之可按辨证选用活血化瘀或/和宣痹通阳剂以控制其反复发作。症状缓解或控制后,欲图巩固,或胸痛不甚而伴心悸、气短等其他症状者(多见于冠状动脉慢性供血不足),则以标本兼治为宜。
2.方药与剂型选用适当与否可以影响疗效:速效芳香温通剂以成药为宜,市售之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麝香保心丸与速效救心丸等均可使用,见效较速,持续时间不长,不宜作为防治本病之基本药物。本病发作期,口服复方煎剂或/和丹参静脉滴注之效果较成药为佳;缓解期则宜以复方煎剂或/和成药合用以巩固疗效,预防再发。
二、对本病不同发展阶段辨证论治的体会
鉴于本病的病机与辨证特点,其治则可以“补虚祛邪,标本兼顾”概括之。然而,在本病不同发展阶段,本虚标实的缓急轻重不一,加之禀赋有别,心肌受损与功能减退之程度与速度亦不尽相同,且因邪正相干,病情多有变异。临床表现虽有共性之处,但亦需慎察其错综变化而辨证施治,非执一法一方能获全效。因此,在应用已确认有效之成药制剂治疗外,在本病不同发展阶段,发挥辨证论治之优越性,仍属必要而且是有益的。
1.心绞痛发作期:丹参静脉滴注的疗效固然较为显著,但不能持久应用,亦不如口服治疗方便,应以中药复方煎剂为主,酌情配合丹参静滴或中成药口服,相辅相成,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如以心痛为主症者,多以活血化瘀为主,我们常选用丹参、赤芍、川芎、失笑散、当归、红花、郁金等为基本方药。如兼见寒凝或阳虚证候,当选加通阳或温阳之品,如桂枝、仙灵脾、细辛、附子、肉桂等。一般通阳温经用桂枝、薤白、仙灵脾、细辛已可,寒重痛甚者需附子、肉桂等大温大热之品始效,其剂量宜随证增减,而以由小量递增为妥。曾治1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胸痛胸闷反复发作已10多年,日趋严重,且伴窦房功能不全,呈现一派心肾气阳两虚,痰瘀交阻之证候。1982、1983年两次住院治疗,予以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消心痛与中药益气通阳活血宣痹剂等综合治疗,症状得以缓解。数年来症情乍轻乍重,1986年冬心痛又加重,以上治法已不甚效,经在原用中药复方中加用温热药物,先后加用附子、细辛与肉桂后始得控制,持续服药,历一冬未作大痛。如伴阴虚阳亢,血压增高等证候(临床多见此类病人),常配合滋阴潜阳平肝之品如生地黄、制首乌、桑寄生、钩藤、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牡蛎等;如伴胸闷而舌苔不太厚腻者,常加全瓜蒌1只而重其量(30g,脾虚便溏者酌减量)以宽胸理气化痰而见效。
若以胸痹为主症者,多予宣痹通阳剂主治,常取《金匮》胸痹方化裁,以全瓜蒌、法半夏、桂枝、薤白、枳壳或枳实等为基本方药,酌加当归、丹参、红花、郁金、香附等和络理气之品。痰浊化热而见痰热证候者多仿黄连温胆汤意,用黄连、山栀、竹沥、半夏、竹茹、陈胆星、菖蒲、郁金、枳壳、丹参等药。
桂枝与薤白两药均具辛温通阳之性能,前者温经通络之力较强,药理研究提示该药具舒张外周血管,调整微循环等作用;后者主要为行气止痛,其舒张冠状动脉作用不太强。然其气味亦有不耐受者,我们喜用前者,惟当寒痰浊阻较著,胸闷较甚时常两药同用。
临诊所见,冠心病患者兼具心痛胸痹两病证候者,并非鲜见,可参照以上治法配合变化为治。果能明辨心痛或胸痹,则宜分别按上述法则治疗,较之一概治以活血化瘀的效果为佳。如曾遇一女性患者,主诉胸闷痞塞,入夜显著,间或隐痛,在外院据心电图轻度缺血性ST段改变而诊断为冠心病,已予硝苯吡啶治疗,症状稍减轻,夜间胸闷依然。分析患者饮食素丰,形体肥胖,舌胖质淡暗,苔白腻罩黄,胸闷痞塞,大便多溏等证候,乃脾虚湿浊内蕴,痰阻气滞,胸阳不运,血脉失畅所致,属胸痹病,故先后以二陈汤、黄连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加减为治约2月,取得满意疗效,胸闷消失,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心电图ST段亦有改善。为方便病人,即试以成药舒冠片(养阴益气活血剂)治之,仅服数日即感不适,胸闷复现,舌苔又转白腻,再转服原方煎剂而获效。
2.心绞痛改善或缓解期(多属冠状动脉慢性供血不足):治宜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按辨证或以补为主,或以通为主,灵活变化。补虚重在心肾,以肝肾阴虚为主者多取六味地黄丸意化裁,伴阳亢且有血压升高者,杞菊地黄丸加减,常合桑寄生、钩藤、豨莶草、夏枯草、石决明、珍珠母、怀牛膝等。心气虚衰者当养心为治,主用生脉散与天王补心丹化裁;伴心阳不振,心功能不全者则以生脉散合附子、玉竹、葶苈子等益气温阳、强心利水之剂为治。心肾同病者当以上述诸法方药,随证配伍化裁。不拘有无心痛发作,均需酌情合用治标通络之剂。
临证所见,属于本阶段类似久心痛之冠心病患者,为数不少,如能长期服药,将有助于预防心痛复作或病变进展。然而,复方煎剂常服,不易为患者所接受,以成药为宜。为此,曾以首乌、黄精、仙灵脾等补益心肾,调和阴阳之品,合丹参、川芎、五灵脂等活血化瘀药,配药制成片剂(命名舒冠片,已经省级技术鉴定,并已投产供应),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00例持续用药1〜2月后,抗心绞痛总有效率82.35%,显效率44.12%,心电图好转率60%,并具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外周微循环流态与形态,以及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等作用,可能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
3.急性心梗(真心痛)时,症情易变多变,常因凶险变证而致猝死,故一般多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本病重症险症之救治,固然西药势在必用,但在其病情演变过程中,及时辨证论治,服以中药,亦确有裨益。
急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既然同属心痛,源于同一病因病理,其治则方药必然基本相同,但前者由于心脉瘀阻与心气心阳耗伤益甚,加之痰热困扰,阻遏胸阳,与血瘀交相为患,常见多种变证,因而必须善于掌握虚实主次,阴阳气血盈亏变化之征兆,谨慎辨证,及时施治。我们根据临诊常见证型归纳五种治则,简介于下,方药与前述雷同者不再赘叙。
(1)益气(或益气养阴)活血法适用于发病之初或病情始终较轻者。症见胸痛、胸闷,神疲倦怠,气短汗出,舌质淡暗或暗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2)通阳化痰法(或清化痰热法)适用于发病2〜3日后出现浊阻或痰热证时。症见胸闷、纳呆、腹胀、便秘、或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黄腻。常见病情益重,痰热益甚,腑气不通,邪实可以伤正,此时运用中药治疗,倍觉需要。盖因中医从整体辨证,或泻热泄浊,或芳香化浊,或消痞导滞,或润肠通便,在黄连温胆汤与小陷胸汤化裁基础上,加用大黄、桃仁或麻仁丸等治之,每使浊阻痰热得化,腑气通利,心脉瘀阻改善,邪去正复而使病情转危为安。△△△
(3)益气养阴复脉法适用于病程中后期或恢复期或出现心气虚衰、心悸怔忡(心律失常)之变证时。症见神疲乏力,头昏心慌,胸闷气短,舌质红绛或光红,脉沉细或结代。以生脉散、复脉汤等方加减,参以活血通络之品。对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治以西药。
(4)回阳救逆法适用于心气虚衰、心阳衰微,出现阳虚欲脱(心源性休克)之变证时。症见头晕气促,汗出心慌,四肢厥冷,神疲乏力,甚至神志朦胧,面色㿠白,唇舌淡白或青紫,脉微欲绝。以独参汤、四逆汤、参附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加减为治。抗休克主要用西药,对神志清醒,能够服药者,配合中药治疗则可较快改善虚寒证状,并有利于稳定血压。
(5)益气温阳肃肺利水法适用于心气虚衰,心肾阳虚,水湿内泛,肺失清肃(心力衰竭)之变证时。症见气喘咳嗽,面浮肢肿,脘腹痞胀,胃纳欠馨,面色少华虚浮,唇舌青紫,脉沉细数。治以参附汤、真武汤、生脉散等方加减。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多危急,应以西药为主救治,中药仅作配合治疗。对慢性心衰应用人参、附子、玉竹、麦冬、五味子、连皮茯苓、紫丹参、酸枣仁等药治之,常能改善症状与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