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瘀血,历节烦痛

名医简介

彭履祥(1909〜1982),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历节疼痛,属于现代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范畴之内。中医学早就认为本病是一独立存在的疾病,与风寒湿三气杂感之痹证迥然不同。我在临床上所见之历节,惟湿热内侵经络,流注筋骨,深伏关节,而致气滞血瘀者较多见。这类患者,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或因感冒或因跌仆闪挫而发作。发病之初,腰脊四肢烦疼,指节红肿,灼热疼痛,游移不定,反复发作,不断加重,积年累月,经久不愈。常见有湿热俱盛、热偏盛、湿偏盛三种类型。其中热偏盛者,发病迅速,遍及全身,多在1年之内,即出现畸形,关节肿大,不能屈伸,肌肉消瘦,剧烈烦疼。但面色红润,关节皮肤如常,不青不黯,舌质红赤,脉多细数。湿热俱盛者,发病稍缓,发作间隔较为稀疏,常在发病2〜3年后,逐渐累及手足腰脊,关节出现畸形,甚者口不能大张,咀嚼无能。发作时关节红肿,疼痛缓解后,关节皮色黯黑,肿胀较突出,但手足尚能勉强动作。多伴有口渴,自汗,盗汗,小便短赤,面唇色暗,饮食减少,舌尖红赤,舌根白厚等。湿偏盛者,起病缓慢,常局限指趾关节,局部灼热,红肿疼痛,发作间隔较长,虽不治疗,或间断治疗,即逾十年八年,病变仍然局限不变,或略有发展,亦多不重,对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一般无妨。饮食、二便正常,舌苔厚白,脉多弦缓。

上述三种类型,热偏盛者,发病之初,坚持凉血解毒,清热透络,禁用辛温走窜,耗气伤血,偶可遏止病情急剧恶化,但治愈较难。湿热俱盛者,于发病初期,及时采用清热化湿,行血活络法,如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方药(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加入赤芍、鸡血藤等,可取得较好疗效。即使病程已逾1〜2年,只要关节尚能勉强活动,未服或已停服皮质激素,上方加入清解血热、活络定痛之乳香、没药、赤芍、伸筋草等,亦可使疼痛缓解,红肿消失。湿偏盛者,乃历节之轻证,肝肾气血未至大亏,仅营气不通,卫气独行,脉络空虚,湿邪外袭脉络,内侵筋骨,而致湿郁痰凝,气滞血瘀,流滞关节,故病变局限。宜辨其气血湿痰郁滞程度,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多可控制病情。凡历节疼痛,不宜食醇酒厚味。

我于1976年5月曾治一位李姓患者,男,46岁。由其家属用自行车推来就诊。患者口不能张大,言语吃力,病史由其爱人(西医大夫)代述:患“类风湿性关节炎”2年多,近半年加重。于1974年春发病,开始手脚关节、腰脊背肩,游走掣痛,在当地医院服西药无效,嘱去成都检查。先后去成都三个医院三次照X片,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口服“强的松”,注射中药针剂,兼饮药酒,辅以外治法,治疗4月有余,病情有增无减,指关节开始红肿变形,颈椎、胸椎,肘、髋关节相继红肿灼热,游走掣痛,并有严重功能障碍,腰不能直立,手不能握,口不能大张,咀嚼无能,仅可送进豆大软食,步履艰难,生活不能自理,浣洗、进食、赴厕均需专人护理。入夜盗汗,手足心热,咽红肿痛,口干欲饮。再到成都某医院复查,检验结果: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30mm/小时,抗“O”正常。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嘱病员回当地治疗。先后在彭县中医院、某公社医院住院。经中药治疗4月,病仍如故。所服方药,不外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等类。就诊时,病员情绪悲观,表情痛苦,面色灰暗,唇口青黑,全身僵硬如前所述,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小便色深黄,舌尖红赤,苔少薄白,脉象细而略数。初诊为气滞血瘀,经络阻闭,郁而化热。拟用活血通络方药。以赤芍、地龙、桑枝、防己清热通络,桃仁、红花、姜黄、乳没祛瘀活血,反佐党参、桂枝,使血行而气不伤。连进2剂,疼痛略有加重。前方去桂枝、防己,加入玄胡索、金铃子、秦艽、黄芪、寄生、蟅虫、苏木。嘱服2剂。剂尽复诊,关节红肿热痛增剧,不能屈伸,舌赤更甚,六脉仍数。推敲再三,系辨证不确所致,将湿热侵淫脉络,深入筋骨,流注关节之历节病,误为一般寒湿阻痹,气滞血瘀,郁结化热之证。遂改用清热凉血,活血通络法,重用银花藤、桑枝、木通、伸筋草、地龙、苍耳子,加入乳没、鸡血藤、僵蚕、蝉蜕、赤芍、甘草。一剂已,晚间即觉倦卧思睡,夜半睡来,疼痛减轻,身能转侧,次晨口可张大。2剂完,蹒跚能行,再进6剂,疼痛大减,可自行洗脸,赴厕小便。但有口渴、舌赤、脉数等症,仍宗上方,去乳没、僵蚕、蝉蜕,加粉葛、连翘、花粉、石膏、丝瓜络、海风藤。服6剂,疼痛基本消失,但腕胫仍然红肿,盗汗依然,小便黄赤。仍本上方加白芍、沙参。盗汗减轻。以后一直守方,仅随症略为加减。兼见咽喉红肿疼痛,加桔梗、射干、牛蒡;手足心热,加生地、丹皮、地骨皮等;兼感冒发热,头痛鼻塞加荆芥、淡竹叶;咳嗽加杏仁、苡仁。前后服药90余剂,治疗3个多月,症状消失,行动如常,生活自理。再到成都复查,血沉10mm/小时,余无异常。嘱再服前方16余剂。后恢复工作,上班2月余,未见不适。此案病情虽已完全控制,但有两点教训:

(1)辨证不要限于历节无热证,故不可妄用辛温方药;

(2)本案属于湿热病范围,表现湿热俱盛,慎用甘温补中。曾因汗多,脉虚,两次加用黄芪,俱使病情加重。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症卷》
2
本条ID:15187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