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史济柱(1918〜),上海市北站医院主任医师。筋骨痹以筋骨病变为主,与现代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按中医辨证属于“着痹”范畴。而“着痹”重着不移,顽麻不仁等为筋骨痹的早期症状;筋挛和骨重不举是中期症状;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肾痹”是筋骨痹的后期症状。临床中将本病分为湿兼风寒和湿兼风热二型进行辨治。
湿兼风寒型的主证为四肢关节肿痛不红,从手足指趾掌关节逐步发展至腕踝肘膝等大关节,遇冷时酸痛加甚,逐渐形成关节强直畸形;发生于脊柱者多从骶髂部开始,逐步上延,形成腰脊项背强直,可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畸形。脉多濡缓,舌苔白腻或薄腻。兼风热型主证为四肢关节红肿酸痛,从小关节发展至大关节,关节酸痛较甚,变形较快,发生于脊柱者腰脊项背强直进行较快,某些病例伴有发热或长期低热。脉多濡或濡数,舌质红,苔薄黄而腻。据数千例临床观察,属以上二种类型者最多。其中湿兼风寒型又多于湿兼风热型。
治疗筋骨痹,早期宜宣痹通络为主,中后期须兼补养气血。反复发作,历久不愈者,当加活血化瘀药和祛风搜邪的虫类药物。
湿兼风寒型治宜健脾燥湿,祛风散寒。常用方药为:
以白术健脾燥湿,佐以苍术燥湿健脾,所谓土强可以胜湿,羌独活防风祛在表之风湿,桂枝配白术祛表里之湿,川乌去寒湿。如麻木多汗,加黄芪、白芍,并重用桂枝调和营卫;或用除湿蠲痹汤加减。
湿兼风热型治宜清热利湿,活血祛风。常用方药为:
本方以石膏、知母清热,黄芩清热燥湿,甘草、苡仁清热除湿止痛,当归活血,防己、茵陈清热利湿退肿。红肿甚者加紫草、忍冬藤,肤色发紫加红花、当归,肢节拘挛加山羊角、僵蚕。或用当归拈痛加减。
以上二型中后期,气血渐虚,脾胃失运,出现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胃纳少,脉濡弱等。法当补益气血,健脾祛痹。常用方为:
本方以参芪归芍补养气血,川芎行血,白术健脾燥湿,秦艽、老鹳草祛风湿,地龙、蜂房清热止痛解拘挛,川断、牛膝益肝肾,强筋骨,红枣调和诸药。痛甚加虎骨,偏于寒者加附桂,偏于热者加黄芩,拘挛强直加虫类药。也可用小续命汤或三痹汤加减。如疼痛较广泛,营卫俱虚,肿痛重点又在下肢,出现足肿如脱,头晕短气,泛恶等,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效果良好。
以上二型中后期畸形日甚,体力虚弱,肝肾两亏,出现头目眩晕,腰腿酸软等,治当补养肝肾,强骨舒筋祛痹。常用方药为:
本方以熟地、狗脊、川断、功劳叶、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桂枝芍药和营祛风寒;细辛能发肾中之表;茅术燥湿健脾,与熟地配合,可使燥湿不伤阴,熟地补而不腻;络石藤祛风热,活血通络;蚕砂、苡仁蜈蚣祛风湿,缓痉挛。肾阳虚者可加鹿角霜、附块。
畸形拘挛明显,酸痛较甚,病情缠绵者,以上方与祛风搜邪、解痉定痛方配合应用。
另外,可在以上各方内酌加下列药:
祛风湿:豨莶草、威灵仙、宣木瓜、五加皮、虎杖、臭梧桐、钻地风、海桐皮、石楠叶。
祛寒:制草乌、熟附块、麻黄。
祛风搜邪解痉:蕲蛇、蜈蚣、全蝎、地鳖虫。
活血通络:红花、路路通、白毛藤、伸筋草、桃仁、桑枝、乳香、没药、鸡血藤。
邰某,男,44岁。
1960年起患腰背酸痛,曾诊断为“类风湿性脊柱炎”,以后逐步发展至项背腰关节均强直,不能转动,胸腰部前屈僵硬如弓状,仰卧床上需3个枕头垫头,右膝关节强直不能活动,左膝关节僵硬如板状,两腿活动受限,X线摄片骨质有类风湿性改变,血沉42mm/小时,脉濡,舌质淡。辨证为筋骨痹晚期,筋骨俱伤,肝肾受损,气血并衰。与补养肝肾气血,强骨舒筋祛痹。应用以上方剂,随症加减,治疗一年余,局部疼痛完全消失,颈项活动自如,仰卧只需一个枕头,髋关节强直亦改善,血沉12mm/小时,扶杖步行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