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当遵仲景法,热痛尚需羚羊方

名医简介

王季儒(1910〜),天津长征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家。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骤急,肿痛剧烈,游走不定,初为一个关节,很快延及其他关节。按其症状,当属行痹之类,而有偏寒偏热之殊。其偏寒者,脉来弦紧。其偏热者,脉来滑数,兼有发烧,局部有红肿热痛。治疗之法,偏寒者,宜温通散寒,《金匮》之桂枝芍药知母汤可称有效方剂。偏热者,宜清热透邪,以自拟热痹镇痛汤投之多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能温经散寒,通阳透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之偏于寒者。

桂枝6g、芍药12g、附子6g、细辛3g、麻黄3g、防风6g、白术6g、忍冬藤30g、甘草3g、生姜3g。

此方即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细辛,以忍冬藤代知母。方中麻黄、防风散风祛寒,使关节瘀阻之寒湿,随发汗而透达于外,以达到消肿之目的。临证体会四肢关节之肿痛,从汗解则道近而效速,故散风祛寒实为消肿止痛之捷径。桂枝、细辛通阳散瘀,疏通气血;附子温经散寒以镇痛,且能兴奋神经,助麻桂以发汗透邪,病情严重者,非生附子不为功(须先煎1〜2小时)。曹颖甫《金匮发微》治戴姓妇案中,此方用熟附子12g,2剂不应,二诊时改用生附子,汗乃大出,两剂肢节便能屈伸,足肿亦消。可见本方之发汗非独麻桂之力,尚赖附子以助之。但麻、桂、辛、附,过于辛热发散,故以芍药、白术、甘草敛阴健脾以和之。忍冬藤除清热解毒监制桂附之热外,且有宣通经络之力,似较知母为优。本方虽有大量辛热发汗之品,但临床实践,只有肿痛处局部出汗较多,随着病情的减轻,而汗出亦少,乃至肿消痛止,虽继服原方,却不出汗。仲景立方之奇,颇有不可思议之妙。

例1燕某,男,15岁,农民。1978年2月23日入院。

患者一年前开始,每于劳累右胁作痛,继而两下肢沉重。至6月出现不定时发烧,腿痛不肿,经某医治疗一个月无效而至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用强地松、保泰松治疗10天热退,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2周后又高烧持续不退,四肢关节肿痛,日渐加重。虽激素药始终未停,但每隔半月即出现高烧反复发作。经治无效而转入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查体:体温39.8℃,心律齐,心率快,心尖部可闻收缩期杂音I级。两手指关节、腕关节及两下肢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不能站立,手颤动不能握。血沉64mm/小时,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心电图:Ⅱ、Ⅲ、aVF、V5ST段低平,T波倒置,患者由于长期服激素呈满月脸,舌苔白润,脉沉细而数。证属风湿性关节炎偏于寒湿者,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6g、杭白芍12g、知母10g、忍冬藤30g、附子6g、细辛2g、麻黄2g、白术10g、生姜3g、防风10g。

据述服药半小时后,全身出汗及各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可以轻微活动。2剂后,腕关节肿大明显见消。按原方每日1剂,服4剂膝关节已不痛,舌质红,苔白燥,原方加石斛20g,麦冬20g,又服16剂,药后汗出减少,各关节肿痛大减,能下地轻微活动,惟蹲起时膝关节尚有痛感,手握有力。仍服原方8剂,全身关节肿痛均已消失,活动灵活,走路自如,脉转滑数,原方加清热养阴之品。

生石膏30g、秦艽10g、忍冬藤30g、麦冬12g、石斛15g、桂枝10g、杭白芍12g、附子6g、麻黄3g、细辛3g、甘草3g、牛膝10g、川萆薢12g。

每日1剂,连服16剂,血沉23mm/小时,于4月16日痊愈出院。嘱其继服丸剂,以资巩固。丸药方:

生石膏100g、忍冬藤60g、桂枝30g、麻黄15g、细辛15g、杭白芍30g、甘草15g、白术30g、附子30g、桑寄生100g、威灵仙30g、蕲蛇肉30g、鸡血藤60g、桃仁30g。

共研细为蜜丸,每丸9g,早晚各1丸。

热痹镇痛方

热痹镇痛方能清热散风,活血通络,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之偏于热者,即热痹。处方:

生石膏30g、细辛2.4g、麻黄2.4g、羌独活各5g、桑寄生20g、知母10g、黄柏10g、僵蚕10g、栀子10g、忍冬藤30g、赤芍10g、鸡血藤15g、羚羊角粉0.6g、乳香5g。

方中重用生石膏、知母、黄柏、栀子等辛凉苦寒药,以煞其火焰之势,火熄则疼痛自减。麻黄、细辛、羌独活散风透邪,开闭止痛,且风能胜湿,散风即能祛湿,湿去则肿消。虽为热痹,必然兼受风寒而发,故仍须散风祛寒之味。桑寄生、忍冬藤通络而祛凝滞;鸡血藤、赤芍、乳香活血通络。羚羊角清热镇肝熄风而走经络。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说:“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刘河间治热痹之升麻汤亦重用羚羊、犀角。故凡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之属于热痹者,药下肿痛即减。肿痛极剧者,此方亦可使安,效力甚捷,诚有不可思议者。

例2那某,女,7岁。1962年5月15日初诊。

据述昨天由跳绳而扭伤左踝关节,微有肿痛,至夜间发烧,今日上午除两踝关节肿痛外,双手腕关节及腰骶部亦肿痛。至某医院急诊,化验血沉32mm/小时,诊断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晚七点半,肿痛更剧,其父抱来求诊。患儿呈痛苦病容,双腕关节、踝关节、腰骶部位均肿痛颇剧,活动受限,体温38.5℃,脉滑数。接诸病情,显系活动后血热沸腾之际,汗出受风所致。治宜搜风活血,清热通络,热痹镇痛汤主之。

生石膏24g、细辛2.4g、麻黄2.4g、桑寄生20g、羌独活各4.5g、知母9g、僵蚕9g、乳香4.5g、栀子9g、黄柏9g、忍冬藤20g、赤芍9g、羚羊角粉0.6g。

次日复诊,据述服第一煎药后,约一小时,肿痛大减,即能入睡,半夜醒来,肿消痛止,体温正常。嘱其按原方再服二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多年,未再复发。

痹证久痛方

关节疼痛,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不红不热,由轻而重,逐渐变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其致病原因不一,有的属于寒湿凝聚,有的属于热灼筋急,有的属于湿痰瘀阻,其痛固定不移。寒湿凝聚者,局部有凉感,遇寒则甚,脉多弦紧。热灼筋急者,局部有热感,或红肿热痛,脉多滑数。湿痰瘀阻者,局部肿胀肿痛,麻木沉重,脉多沉缓。其有游走不定者,是兼风邪混杂其间。自拟基本方,随证加减,每收捷效。处方:

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苏地龙10g、蕲蛇6g、鸡血藤20g、乳香5g。

本方桑寄生、威灵仙、地龙通络止痛;蕲蛇走窜搜风,无处不到,其止痛之力迅速;鸡血藤、乳香活血通络以止痛。

寒偏胜者,加附子6g,细辛3g,麻黄3g,桂枝6g,当归10g,川芎6g,以辛热之味,散寒开闭。

热偏胜者,加生石膏30g,忍冬藤30g,知母10g,黄柏10g,羚羊角粉0.6g,用辛凉苦寒之品以清热。

湿偏胜者,加川萆薢15g,炒秫米12g,苍术10g,黄柏10g,防风10g,羌独活各10g。膝关节有积液者加木通10g,防己10g,甘草3g,以风药胜湿。

风偏胜者,加羌独活各10g,桂枝6g,穿山甲10g,蟅虫3g。风胜加虫类药活血,血行风自灭也。

上肢痛加桂枝6g,肩关节痛加片姜黄10g。下肢痛加牛膝10g,青风藤、海风藤各12g,松节20g,或加川乌、草乌各5g。腰痛加杜仲炭12g,续断12g,狗脊12g,或加云苓12g,川萆薢12g。

例3于某,女,50岁,农民,1977年6月13日初诊。

患风湿性关节炎已4年,时轻时重,今年病情加重,两腕关节肿痛僵直,活动受限,血沉46mm/小时,脉弦滑。因家住外县,要求带丸药常服。处方:

生石膏60g、麻黄10g、细辛10g、桑寄生60g、威灵仙30g、苏地龙30g、蟅虫30g、制山甲30g、鸡血藤40g、乳香、没药各15g、忍冬藤50g、蕲蛇30g、僵蚕30g、知母30g、黄柏30g、蜈蚣6g、冰片3g、人工牛黄3g、赤芍30g、玲羊角粉3g。

共研细为蜜丸,每丸9g,早晚各1丸。

1978年3月21日复诊:据述前方已服2料,病情逐渐好转,现已肿消痛止,活动自如,但尚不如未病之前,脉仍弦滑,原方加桂枝30g。嘱其再服2料以资巩固。

例4刘某,女,40岁,北京某局干部。

患者因两膝关节肿痛日久,1974年来津就诊。检查:两膝关节肿大,积液颇多。湿流关节而成着痹,治以化湿通络。处方:

桑寄生30g、威灵仙10g、川萆薢20g、青风藤、海风藤各12g、炒秫米12g、木通12g、乳香、没药各6g、甘草3g、松节24g、防己10g。

连服10余剂,积液消失。回京后,亲友中有患膝关节积液者,服之亦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所见女性为多,且多为慢性。此病除有典型类风湿症状外,必须以类风湿凝集试验阳性为确诊依据。此病有属寒者,有属热者,有属气血亏损者。致病虽有内因,然多由外感风寒湿邪而为痹,故治疗常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变通。

例5王某,女,53岁,某医院职工。

患者两手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已4个月。两手中指、无名指关节肿大,近日两膝关节积液疼痛。血沉38mm/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脉沉滑。证属偏于寒湿之痹。治宜温寒祛湿。处方:

桂枝6g、杭芍15g、知母12g、附子6g、防风10g、白术10g、忍冬藤30g、细辛3g、川萆薢30g、地龙10g、薏米30g、木通15g、甘草3g。

共服15剂,手指关节肿痛已愈,两膝关节积液消失。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症卷》
2
本条ID:1518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