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江世英(1920〜),广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一、草药为主
治疗痹证,草药疗效较好。如川乌、草乌(均制)、桂枝、豆豉姜、豹皮樟、血风藤、胡椒根对寒痹疗效显著;海风藤、威灵仙、防风、羌活、独活对风痹疗效较高;苡仁、防己、川木瓜对湿痹疗效良好;银花藤、土地骨、老桑头、宽筋藤、七叶莲、知母、黄柏对热痹疗效较满意;臭茉莉、吊子风对类风湿及疼痛效佳。
二、攻补有序,主次分明
治痹须“知常达变”,不能“墨守成规”。要因病因人而灵活辨证,处方用药。如痹证的形成,系由于正气虚弱和病邪入侵。邪正相争,这是一对矛盾,在痹证的发病期(活动期),病邪入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治疗宜驱邪为主,先攻后补,使邪有去路,然后用扶正或攻补兼施之法。若先补气血,则易使邪无出路。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痛热之时,更不宜过早投以补气血之品,因为此证多属湿火留筋,治宜清热养阴,驱风通络。若先投补剂,气盛生火,于病情不利。要在症状基本控制,关节肿痛灼热消失之后再调理气血,滋补肝肾,效果才好。
在药物的用量方面,主药用量较大,常用50g或100g,使之主次分明,直达病所。例如用“乌桂黑虎汤”治疗寒痹,其中桂枝用量有时达到30〜60g,大大地超过了一般常规用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三、内外结合
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适当配合外用药物,更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如治风寒湿痹,同时用辣椒根150g,姜黄90g,白芥子30g,豆豉姜150g,酒饼一个共研为末,以白醋一斤和适量面粉(作粘合剂)调匀,按病变关节大小情况取适量外敷患部。平时亦可用松节油或万花油涂搽患部,并作按摩。可增强疗效,防止局部关节强直变形,恢复关节功能。
四、动静结合
治疗痹证,要“动静结合”。对痹证重证又有心脏受损表现者,发作期以“静”为主,宜卧床休息。急性症状消失后,逐步增加活动量。对痹证恢复期(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恢复期),宜以“动”为主,加强关节功能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五、及时控制咽部病灶
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与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因此,痹证患者发现有咽喉部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常用岗稔根、板蓝根、山豆根或花粉等药,或用玄麦甘桔汤之类加入治痹证药中,以控制咽部病灶。
一、风痹
以祛风通络为主,散寒利湿为辅。用风灵汤。
上肢痛者加沙柳草,下肢痛者加椿根,颈部痛者加葛根,背部痛者加石楠藤,半身痛者加半枫荷,恶寒发热者加麻黄。
海风藤能驱风湿,通经络,散寒止痛;威灵仙祛风活络能通十二经,两叶为主药;路路通、防风和吊子风能祛风通络,去湿止痛为辅药;羌活佐防风能发汗解表;独活助海风藤散寒燥湿,天仙藤引药上行并能养血活络。诸药配合能祛风通络,散寒利湿。
二、寒痹
寒痹以散寒止痛为主,祛风除湿为辅。用乌桂黑虎汤。
寒湿重者加麻黄、防己,重用桂枝;疼痛剧者加血风藤、猴骨或全虫;气虚者加五爪龙、北芪;关节肿胀怕冷夹痰者加白芥子、五加皮、牛大力;腰部冷痛加熟附子、金狗脊。
方中以川乌、桂枝、黑老虎为主药,三药性味辛温,长于驱风散寒,温经止痛,活血通瘀;豆豉姜辛温,辅乌、桂以祛寒止痛;豹皮樟甘温,助黑老虎而驱风止痛;佐以千斤拔补肝肾强筋骨,舒筋活络;白芍和肝缓急;生姜、大枣散寒益脾为使。诸药配合,共奏祛寒止痛之功。
三、湿痹
湿痹以祛湿为主,疏风散寒为辅。用防己木瓜汤。
上焦湿重加桂枝;中焦湿重加佩兰、鸡骨香、白术;下焦湿重加苍术、怀牛膝、云苓;疼痛剧者可加七叶莲、毛冬青、姜黄;有化热倾向者可加老桑头、黄柏、银花藤、椿根。
本方以防己、木瓜、苡仁利水渗湿,舒筋活络为主药。臭茉莉长于祛湿,宽筋藤、血风藤能养血祛风通络为辅药;佐以牛大力、五加皮补脾化湿壮筋骨;生姜少许温化为使。故本方能祛湿活络,疏风散寒,行气止痛。
四、热痹
热痹以清热为主,疏风胜湿为辅。用热痹汤。
湿重苔厚者加防己、佩兰;热甚苔黄者加水牛角、地龙、吊子风或知母;发热口渴者加葛根、花粉。
本方以清热解毒之土地骨和黄柏为主药;以老桑头、七叶莲清热通络止痛和苍术苦温化湿为辅药;银花藤、救必应清热利湿,苡仁渗湿舒筋共为佐药;牛膝引经以通利关节。
如热痹邪入血分,除关节红肿疼痛外,兼有风湿环形红斑出现者(多见于四肢),治宜清热凉血,疏风通络,方用冬青地黄汤加减。
还可随证加入土地骨、救必应或鸡血藤等品。
五、久痹
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渐至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虚实夹杂,则见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兼有头晕心慌,倦怠无力,舌质淡红或暗红,脉多沉细。治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祛瘀止痛。
偏于气虚者用牛大力汤:
偏于血虚者用血枫根汤:
气虚甚者,可加北芪、党参;血虚甚者可加当归、熟地;脾虚食少者加白术、怀山药、山楂、神曲;肾阳虚者可加菟丝子、葫芦巴、鹿胶;肝肾阴虚者可加女贞子、旱莲草、杞子或龟胶;有瘀积者可加丹参、土虫、穿山甲;经久难愈者可适当选用蕲蛇、乌梢蛇、白花蛇或全虫、蜈蚣等品。
牛大力汤以补脾润肺、舒筋活络之牛大力和补脾益气、健脾化湿之五爪龙为主药,配合其他养血驱风活络之品,重在补气而驱邪。血枫根汤以补血活血之血枫根和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的豆豉姜、半枫荷为主药,配合其他药物,重在补血活血、驱邪止痛。要灵活运用,不能截然分开。
六、类风湿
1.早中期骨节烦痛,红肿热痛,小关节变形,活动失灵,怕热或伴有发热,舌质红绛,脉象细弱。治以清热养阴,利湿止痛。用土地骨汤。
关节肿甚者加白茅根、泽泻、丹皮、防己;热久不退者加金钗石斛、地龙、毛冬青或水牛角。疼痛剧者加蜂房。
另以龙蛇散与汤药同服:地龙240g,蕲蛇或白花蛇60g,全蝎18g,蜂房60g。上药焙干,共研细末,每次服3g,日2次。
土地骨即枸杞之根,长于清热养阴,善退骨蒸劳热。老桑头清热通络,生石膏清热除烦,均为方中主药。豹皮樟、臭茉莉能驱风止痛祛湿,救必应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吊子风(即钩藤的根)和银花藤清热通络,生地凉血养阴,共佐主药以清热养阴。
龙蛇散中以地龙为主,其性味咸寒,能入肝肾,长于清热止痉,祛风活络;祈蛇(或白花蛇)善能搜风通络,有定惊搐之功;全蝎祛风镇痉,又可散结;蜂房祛风止痛,又可解毒。龙蛇蝎蜂四将合方,其搜风剔络,止痛散结之功更大,可辅助汤药共驱病邪。
2-后期病延日久,肝肾虚亏,气血不足,或经治疗之后关节红肿热痛基本控制,症见头昏腰痛,肢体酸软或关节微肿(不灼热),舌质淡,苔少,脉多细弱。治则:养肝肾,益气血,兼清湿热。方用五爪龙汤。
上肢引经可加天仙藤、沙柳草;下肢引经可加椿根、五加皮;腰痛属肾虚者加胡芦巴、淫羊藿,腰痛属肾阴虚者加黄精、熟地、石斛;气虚者可加黄芪。
另外:单方可用豹皮樟、臭茉莉各30g,煲瘦肉吃。
本方以补气血,养肝肾,舒筋活络为主,故以五爪龙、牛大力益气补脾,以血枫根、鸡血藤养血活络,加之豹皮樟、臭茉莉驱风湿、通经络;而千斤拔、菟丝子、枸杞则能补肝肾,诸药配合以扶正为主,驱邪为辅,调理善后,巩固疗效。
例2欧某,女,45岁,干部,1976年9月8日初诊。
于6年前开始发病。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伴有低烧,经多次住院治疗无效。逐渐出现四肢大小关节肿胀变形强直,屈伸困难,腰亦疼痛不能弯曲。生活不能自理,行走困难,连穿衣、吃饭也须别人护理,气候变化时症状更剧。曾用激素治疗,服药期间稍有好转,停药则疼痛更剧。由数人扶来就诊,经X光检查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弦。证属热痹(湿火留筋)。先宜养阴清热,通络止痛,后期则补气,养肝肾。处方:
7剂。另服龙蛇散3g,日2次。并逐渐减量至停用激素。
9月14日复诊:关节疼痛略有减轻,觉疲乏,胃纳差,舌脉同前,处方用土地骨汤加减。
给药7剂,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稍消退,小关节活动稍有好转,手指可以轻微屈伸,胃纳稍好。继服上方14剂后10月6日来诊:自觉全身关节继续好转,肿痛减轻,精神好,纳佳,腰可伸弯,开始自理生活,自行慢慢走路。舌脉向前。处方:
方二:
两方间隔服用,患者坚持服药,至1977年元旦期间仍以上方为主,有时加入猴子骨、蜂房、黄精等药。一直服用龙蛇散,用万花油自行按摩关节,病情稳定,痛苦大减,可以行走三四里路,可以料理家务。4月6日来诊时,湿热已清,宜加调补气血,滋养肝肾之品。处方:
患者自初诊到1977年5月4日连续服药共200余剂,现关节不痛,亦无灼热感,畸形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可弯腰坐低板凳,精神愉快。除个别关节微肿外,其症基本控制,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为巩固疗效,嘱其继续服药,加强锻炼。
七、肩关节周围炎
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尤甚,活动时加剧。肩臂重着无力,活动受限,多与气候变化有关。治则:驱风湿,舒经络,补气血,养肝肾。基本方:五藤饮加减。
偏寒者可加制川乌、桂枝,或灵仙;偏热者可加救必应、桑枝或银花藤;气虚者可加五爪龙、北芪、千斤拔或党参;血虚者可加鸡血藤、当归或黄精;颈项强痛者加葛根、羌活;有瘀积者可加乳香、两头尖、路路通。
本方选用了五种藤类药物,皆能舒筋通络而又各有所长:宽筋藤疗风湿痹痛,关节拘挛。天仙藤理气通络善走上肢。血枫藤养血祛风能强壮筋骨。石楠藤引药上行至背部能治肌肉萎缩。络石藤凉血能宣通经络。加之沙柳草能清热除湿,通络止痛,共奏扶正驱邪之功。
例3都某,男,65岁,干部,1977年元月6日初诊。
左肩部疼痛已10余年,夜间尤甚,活动时加剧。近半月来因气候变化而加重,右臂外展和内外旋均痛,不能举手戴帽穿衣。双膝关节亦痛。口干,纳可。舌质红,苔少,脉细弦略数。诊为肩凝风(偏热)。治宜养阴清热,驱风通络。处方:
服药4剂后症状减轻。又服8剂,肩膝疼痛明显好转,左手可以抬举戴帽,但仍觉牵引作痛,腰部微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仍宗上法加养肝肾之品。上方去桑枝、吊子风、地龙、椿根,加血枫藤24g,黄精12g,川断12g,桑寄生15g,每日1剂,至元月28日,患者共服药2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
八、颈椎综合征
后脑或颈项疼痛,转侧不利,有时肩痛或强急。伴有头胀沉重,头晕失眠,心悸或胸闷恶心等。治宜祛湿通络,理气活血。基本方:
风胜者可加灵仙、防风、海风藤;湿重者可加麻黄、独活、藁本;寒重者可加桂枝、姜黄;热重者可加菊花、水牛角;气虚者可加五爪龙、北芪、千斤拔;瘀滞者可加川芎、桃仁或红花;颈椎肥大或骨质增生者加灵仙、沙姜、乌梅。
本方以葛根、羌活为主药。葛根味甘辛性凉,能入足太阴、足阳明二经,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作用。据药理研究,本品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又可缓解肌肉痉挛。葛根总黄酮能使脑血流量增加和血管阻力下降,为治颈项强痛之良药。羌活味辛苦性温而气香烈,能入足太阳、足少阴二经,辛温能散风寒,苦燥能胜湿,气雄能通络,芳香能止痛,善走上半身,有发汗镇痛作用。以白芷之辛温上行辅羌活而胜湿祛风止痛;以吊子风之甘寒走窜辅葛根而清肝镇痉通络;再佐以石楠藤、宽筋藤驱风祛湿,通经活络;黑老虎、血枫根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诸药配合,共奏祛风胜湿,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例4陈某,女,45岁,干部,1976年9月20日就诊。
患者颈项疼痛连及后脑及头顶已半年多,近3天加剧。右颈项也觉麻木胀痛,屈头及转侧不利,寐不安,两肩臂沉重乏力,胃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经X光摄片检查有颈椎肥大。证属骨痹,治宜祛湿通络,和瘀止痛。处方:
服药8剂后,头顶疼痛减轻,颈项活动较好。睡眠好转。继用上方去藁本加乌梅9g,连续服药,症状逐渐好转。至10月13日来诊时,头项及肩部均无明显疼痛,头项俯仰及转侧亦有进步,但屈头至胸前时仍觉轻度疼痛。睡眠好,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去黑老虎、甘草加石楠藤15g,鸡血藤30g。共服12剂,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自如。
九、肥大性脊椎炎
腰部疼痛,可沿坐骨神经分布方向牵引下肢作痛,俯仰或转侧均感困难,或伴有头晕,耳鸣,下肢麻木无力等。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补益肝肾。灵姜乌梅汤加减。
肾虚明显者加骨碎补、淫羊藿、胡芦巴;气虚者加五爪龙、北芪、牛大力;血虚者加鸡血藤、鸡矢藤、当归;有瘀积者可加透骨消、两头尖、路路通等。
肥大性脊椎炎之主要病变在于椎体肥大、变形和骨刺形成,本方的立法要点是要抑制骨刺增生,故以灵仙、乌梅为主药。灵仙辛温,能祛风湿,通络止痛;乌梅酸平,能入肝舒筋,收敛软坚。据报道,灵仙有软化鱼骨和抗癌作用;乌梅捣烂外敷可治胼胝及鸡眼。由此看来,这两味药可能有抑制骨刺增生的作用。沙姜辛温能祛湿散寒止痛,民间常用炖鸡或排骨,使骨质很快软化,由此推理,本品亦有软化骨质作用,故用以辅助灵仙、乌梅。又用金狗脊、桑寄生、川断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活络;再佐以黑老虎、七叶莲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怀牛膝活血祛瘀,通利关节。整个方剂重点在于祛瘀软坚,温经通络,兼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攻补兼施。
例5张某,女,40岁,1977年5月1日就诊。患者曾腰部扭伤,近半年来腰痛加剧,连及右腿后侧牵引作痛,行走不便。于1976年底曾作腰部X光拍片检查为腰椎肥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诊为腰椎肥大及右坐骨神经痛。中医认为偏虚寒兼有瘀积。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调益肝肾。处方:
服药4剂,腰腿痛明显减轻,仍以上方加五爪龙30g,去白芍,共服12剂,症状基本消失,腰腿活动自如。
十、腰肌劳损
多有慢性外伤史。腰部隐痛,劳后加剧,腰部活动受限,或与天气变化有关,局部有压痛等。治宜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补益肝肾。基本方:
肾阳虚者可加淫羊藿、葫芦巴或仙茅、巴戟天;肾阴虚者可加黄精、枸杞或熟地、石斛;夹瘀积内伤者加透骨消、川断或怀牛膝;兼背部痛者加石楠藤、石菖蒲等。
本方以补肾续骨、通行血脉之骨碎补和续筋接骨、长于散瘀止痛之自然铜为主药。以补气活血,舒筋活络之牛大力、丹参为辅药。苏木、乳没、黑老虎擅长行血活血,散瘀止痛,共为佐药。再以路路通为使,驱风通络,引导诸药通行十二经。
(陈沛坚、李志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