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审阴阳气血,攻邪重血瘀湿热

名医简介

王渭川(1898〜1988),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慢性肝炎由于病久邪深,正气多耗,形成“虚”(整个机体功能不足,特别是肝肾不足)“实”(肝的局部瘀滞,湿热蕴留不去)错杂的局面。治疗应攻补兼施。补是补机体的不足,以恢复正气,增强全身抵抗力,以利于攻。攻是攻局部的瘀滞,也就是活络消瘀。要注意攻而不猛,补而不滞。如病程较短,体质较实,可偏于攻。病久体弱,可攻补兼施,甚则以调补气血为主。

治疗本病有以下四个要点:(1)补虚不忘化瘀;(2)化瘀不离补虚;(3)攻补同时并举;(4)金钱草、满天星、花斑竹、茵陈为常用药,每方必选用2〜3种。兹将其具体运用分述如下:

攻重化瘀,清理湿热慢性肝炎之功首要化瘀。

1.偏血瘀者多见舌质紫蓝或有瘀点,脉沉弦有力。应重用活血化瘀药,或选用攻坚剂,以消积聚而利生机。攻坚可选用: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化癥回生丸;活血化瘀可选用: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失笑散。

肝脾肿大用:土虫、生鳖甲、桃仁、三棱、莪术。轻度肝硬化用:连头水蛭、土虫。

胁痛用:柴胡、元胡、郁金、五灵脂。

化瘀通络用:桃仁、生蒲黄、土虫、水蛭、地龙。

2.偏于湿:重用茵陈,最多可用至60g。

3.腹胀:广木香、鸡内金、砂仁、蔻仁。本病多影响脾胃,最易引起腹胀。治疗时慎用破气之品。广木香、鸡内金、砂仁、蔻仁数药有化瘀行气之功,可常用。慎用厚朴,最好不要超过9g。因厚朴小量通阳,大量则破气。

4.肝气:加炒葶苈。葶苈本来泻肺,用来泻肝有效。龙胆泻肝汤是清肝经湿热的常用方,但对本病效果欠佳,故少用。

补虚辨阴阳气血,随证用药补虚应辨阴阳气血,随证用药。根据患者阴阳偏盛偏衰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

1.偏阴虚:多见两颧红晕,头眩脑胀,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胁痛。脉细数或弦数。舌绛,苔少无津,舌尖有红色小点。应在补虚化瘀的基础上,佐养阴滋肾,润燥生津药。如一贯煎、河间甘露饮等。心阴虚:川贝、山茱萸、鸡血藤。脾阳虚:砂仁、蔻仁、鸡内金、广木香、吴萸。脾阴虚:山药、百合、生麦芽、莲米。

2.偏阳虚:多见形寒腹胀,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气短便溏,面色萎黄。脉细濡微涩,舌质淡,苔白。应在补虚化瘀的基础上,佐温肾通阳药。如肾气丸、河间地黄饮子等。

3.偏气虚:多见神倦体软乏力,四肢肿胀,胸胁胀痛或牵及后背。腹胀满,心悸嗳气,气短懒言。脉缓无力,苔薄白。应在补虚化瘀的基础上,佐健脾助阳、补血益气药。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药用党参、黄芪、胎盘粉。如患者气虚,又兼胁痛,肝脾痛,党参与五灵脂可同用。人参畏五灵脂,属传统的十九畏之一。但临床实践证明可以同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化癥回生丹已开同用之先河。经多年应用,每收相辅相成之效。

4.偏血虚:多见肝区隐痛或剧痛,头昏,心悸,鼻、齿龈及皮下出血,四肢与面部红痣,脉细数或涩,苔薄或无苔。应在补虚化瘀的基础上,佐养血益气,通络润燥药。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药用熟地、鹿角胶、桂圆肉。

本病恢复期的治疗,应本着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重点调理脾胃。

例1阴虚阳亢型

刘某,男,42岁,干部,1963年5月10日初诊。患者1962年患慢性肝炎,经长期治疗,肝功虽接近正常,但面红颧赤,持续低热。无结核病史,肺部透视正常。肝区痛,肝肿大,肋下可触及。饮食不振,腹剧胀,喜热饮;眩晕,疲倦,入睡困难,噩梦易醒,白天无精神,深夜反兴奋,体重显著减轻;大便稀溏,小便短黄有臭气;左脉弦数,右脉弦缓;舌质红绛,舌伸颤动,苔白如积粉。阴虚阳亢,肝旺侮脾,脾虚生湿。治宜滋水清肝,扶脾健胃,佐以活血祛瘀,化湿生津。方拟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沙参12g、鲜生地30g、生白芍12g、炒川楝9g、肥知母9g、地骨皮9g、阿胶珠9g、金钱草60g、茵陈12g、满天星24g、黄连6g、广木香6g、银柴胡9g、地鳖虫9g、炒蒲黄9g、鸡内金9g、桃仁9g、夏枯草15g、薤白12g、山萸肉12g、夜交藤60g、台乌9g、九香虫9g、琥珀末6g。

1周6剂,连服2周。

二诊:5月25日。低热已解,肝区痛渐减,食欲好转,大便不溏,腹胀减轻。但仍疲乏,肝区隐痛,能睡但不酣,自汗。脉转弦缓。舌质淡红,苔薄白,但无积粉样。守前法继进。

前方去黄连、广木香、地鳖虫、桃仁、夏枯草、薤白、台乌、九香虫、肥知母、银柴胡,加冬虫夏草9g,焦白术9g,茯苓12g,砂仁6g,寇仁6g,厚朴6g,金樱子60g。

1周6剂,连服3周。

三诊:6月16日。肝区不痛,体力渐复,有时返回单位亦不疲乏。经原住院医院检查,肝功正常。睡眠极酣,胃纳增。但大便不成条状,腹胀,微自汗。阴虚阳亢现象基本消失。脉平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处方以加味香砂六君汤:

沙参12g、茯苓9g、焦白术9g、陈皮3g、半夏9g、山药24g、砂仁6g、蔻仁6g、苡仁12g、山楂9g、神曲9g、藿香6g。

1周6剂,连服2周。

例2阳虚水肿型(兼气虚胸痛)

郭某,男,40岁,某学校教务长。初诊:1961年6月8曰。

患者原罹肺结核,已钙化。1958年起常感肝区痛,胸痛。经四川某医院检査,确诊为“慢性肝炎”。肝肿大三指,并发水肿,面足俱肿。体重显著减轻,胸胁剧痛牵掣后背,日夜不休。眩晕耳鸣,气紧心悸,疲乏自汗,腹胀胃痛,善饥,大便溏稀,小便淡黄,量多。脉弦紧兼涩。苔黄腻而厚。脾肾阳虚,气滞浮肿夹瘀。治宜温运脾肾,疏肝益气化瘀。方拟河间地黄饮子加减。

熟附片24g、枸杞子12g、党参60g、鸡血藤18g、生黄芪60g、桂枝6g、生白芍12g、生熟地各12g、糯米草60g、鹿角胶24g、柴胡9g、金钱草60g、满天星24g、茵陈12g、夏枯草15g、薤白12g、鸡内金9g、砂仁6g、台乌9g、水经6g。

1周6剂,连服2周。

附子为温肾通阳,强心利尿消水要药。治疗脾肾阳虚性浮肿,或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等症,小量往往无效,最小用量为24g,最大用量为60g。曾治愈数十例,从未发现副作用。但必须先熬2小时。

二诊:6月23日。脾肾之阳渐复,肝区瘀阻痞塞渐平,面足浮肿消失。胸痛大减,1日仅有两三次阵发性微痛。胃已不痛,大便成条状。自汗显著减少。腹部仍胀。脉微弦。舌质润,苔薄。守前法继进。上方去桂枝、白芍、水蛭、夏枯草、薤白。加枳壳6g,杜仲9g,冬虫夏草9g。1周6剂,连服4周。

三诊:7月24日。水肿全消,精神好转,能开半天会。经原医院检查,肝仅大1指余,如不剧烈活动,肝区已不感疼痛。但脾仍微大、隐痛,脉平缓、苔薄白。守前法继进。前方加生鳖甲24g,硼砂3g。1周6剂,连服4周。恢复健康,上班工作。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8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