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重舌诊,治疗尚调节

名医简介

顾丕荣(1912〜),上海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著名临床家,肝病专家。

辨证精于验舌

舌苔乃五脏病变之外候。顾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初步掌握肝功能变化与舌诊的关系。大凡慢性指标的异常(包括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脑磷脂絮状,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例)偏虚者居多,常为气血阴精亏损,以舌质的变化为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GPT)偏高者,邪实为主,多属湿热邪毒内蕴,以苔垢的变化为主。

苔垢腻而色偏黄者属肝脾同病,湿热内蕴,常兼黄疸显现,此时多见于黄疸指数和总胆红素升高,常选茵陈、山栀、黄柏、金钱草、郁金、姜黄芩味。若黄疸不退,当属《金匮》所谓“瘀热以行”,直须加入化瘀活血之品,赤芍、桃仁、红花、茜草根、刘寄奴、丹参均可选用;甚则大黄、石见穿等也可投入。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若舌淡苔薄恐阴黄之变,加入附子、肉桂。

苔垢腻而色偏白者属肝郁犯中,脾虚湿困。当遵《难经》明训“实脾(以)治肝”,常选白术、砂仁、茯苓、柴胡、白芍等。属GPT居高不下者仍须加入清邪解毒之品如田基黄、蛇舌草、半枝莲、龙胆草、菊花、蒲公英、夏枯草、大黄、五味子等。常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味六君子汤为方。

舌质淡红而苔薄少或边有齿印者属气血两亏,奸郁失荣,体用两虚。常见于各种浊度偏高或A/G比例(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异常或倒置。郁者达之,虚者益之,以逍遥散合八珍汤为基本方。其中麝香草酚浊度偏高重用当归15〜20g,意在活血化滞,祛瘀生新;其舌常见瘀紫或暗红,以四物汤为基本方。

硫酸锌浊度偏高重用白术15〜30g,黄芪20〜30g,旨在建中益气,滋养气血生化之源。其舌多淡白无华,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

A/G比例异常或倒置:其舌淡苔白者脾弱气虚见甚,重用党参20g,白术30g,红枣30g,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若舌红苔少甚至光剥者阴血暗耗,肝肾犹亏,以一贯煎、三甲复脉汤为基本方,以龟板、鳖甲、蚕蛹粉、穿山甲、蜜炙白术伍乌梅、木瓜、白芍、黄精、五味子等甘酸化阴。本组药物对长期肝功能异常者尤为适宜。

表面抗原阳性或碱性磷酸酶增高多为瘀痰胶裹,凝阻肝络,或舌体瘀斑紫暗,或间见齿印,病久入络是也。方选血府逐瘀汤、旋覆花汤。两者指标异常,顾师常以三甲散、地鳖虫、鳖甲、穿山甲、石见穿、制僵蚕、牡蛎、蜂房、蜈蚣之属入络搜剔,芟邪外出。如表现抗原阳性日久,选加鸡骨草、大黄、蒲公英、贯众、板蓝根、地榆等。

例1钟某,女,50岁,中学教师,1983年9月19日初诊。肝病已延3载,表面抗原常呈阳性,经治间亦转阴,每易复发。近两年月事紊乱,易怒,动辄轰热颧红,口渴喜饮,入夜尤甚,二便不畅。前医曾予大剂养阴生津,未效。两胁隐痛,脉细弱、舌红而暗。此乃肝络瘀痹,郁而化火,耗津伤液。病在血分,故入夜为甚。《金匮》明训“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处方:

桃仁12g、赤芍12g、当归尾12g、红花12g、酒炒大黄10g、桔梗9g、生地15g、麻仁15g、生甘草3g。5剂。

二诊:口渴缓解,二便畅达。自觉神困乏力,食谷不馨,脉细弱、舌淡红苔薄少,此为邪瘀虽化,气血犹亏。更拟建中,调治气血生化之源。处方:

焦白术30g、茯苓12g、焦山楂15g、陈皮5g、当归15g、炙黄芪15g、党参15g、炙甘草4g。

服药近月,口渴未发,表面抗原转阴,月事正常。

治疗崇尚调节

慢性肝病多病延旷日,“久病必虚”或虚实相间,或虚多邪少。形成阴阳不协,气血不和,寒热错杂,邪正力量呈现背逆性、复合性、交叉性多层面的病理演绎,终至“阴阳反他”(《素问·玉版论要》)。顾师尝谓疑难杂证“治疗之要,唯调理二字”。调者,调节阴阳虚实之谓;理者,疏理气血脏腑而言。慢性肝病崇尚调节,主张“复杂之病,以复杂之方”治之。顾师曾多次以附子、肉桂配洋参、生地阴阳两调挽阴竭阳脱于危旦;乌梅丸合痛泻要方寒热并用治顽固性肝郁腹泻;补中益气汤合枳实、槟榔升降两行疗肝逆脾虚之脘痛;大黄合五味子泄敛调节作为降GPT主要药对;白术、黄芪伍地骷髅、黑白丑消补(攻补)兼施治疗肝硬化腹水等等。

龙胆泻肝汤为治肝胆湿热的主方,顾师十分欣赏方中用地、归二味,曾言“莫因湿热蕴郁而删去,此乃驱邪必先护正之为”。

例2樊某,男,51岁,1976年10月5日诊。肝病多年,肝功能反复异常,病情一直不稳定。近日偶罹腹泻,经治已止。但病情骤变,但见额汗涔涔,气息奄奄,四末若冰,语细如游丝,神志时昧时醒,脉微细欲绝,舌红无津。此乃阴竭阳脱之候。急予处方:

西洋参15g、淡附片12g。

1剂。翌日复诊,病情大有好转,能起坐言语。宗原方加仙灵脾、菟丝子、党参、白术、生地、鳖甲、黄芪等味调服旬日而恢复如前。后经积极调治肝病,病情日趋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

例3叶某,男,25岁,1983年10月26日初诊。肝病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神疲乏力,偏右胁痛甚,口燥、舌红、苔薄少,脉细弦,为邪毒耗伤气阴,久痛肝络瘀痹,治宜益气阴,祛邪瘀,虚实同步调节。处方:

人参叶15g、炙黄芪20g、当归20g、炒白芍9g、生地20g、麦冬12g、川楝子6g、丹参20g、桃仁12g、乳香、没药各6g、龙胆草6g、田基黄30g、干垂盆草30g、半枝莲30g、生甘草6g。14剂。

复诊:药后胁痛已缓,肝功能明显改善,GPT恢复正常,再予前方继进,以巩固疗效,原方减半枝莲,增黄精20g,续服14剂。

药后肝功能复查正常,胁痛消除,病情稳定。仍守益气养阴,活血剔邪之法调服近月,而上班工作。随访有年未曾复发。

组方突出活血

顾师认为肝病“货为气结在经,久必血伤入络,终则穷必及肾”。确立初治其气,继治其血,末治脾肾的慢性肝病治疗之法。

肝性窜动,其炤常有余,故称“刚脏”;又能藏血、调血,是谓“血脏”。其体常不足(阴血易耗),肝为邪郁则失其疏泄仪节之常。最易伤血导致瘀痹络脉,故肝病以活血化滞,祛瘀生新贯穿于整个肝病各个阶段。即是肝病初起也“活血不嫌其早”,以安“未受邪之地”。活血化瘀对顾护肝体,畅达肝用,促进肝细胞功能恢复,具有特殊意义。何况诸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之类尚有养血益阴之功,具有扶正祛邪双重作用,又无补血药腻滞碍邪之嫌。轻症用桃仁、红花、赤芍、刘寄奴之类;重则三棱、莪术、大黄、山甲均可选用。顾师认为“刚脏”应柔,“血脏”宜养。

而理气之味殊多香燥,乃肝家所忌。故尔临证用活血药“多多益善”,用理气药则“慎之又慎”。

例4黄某,女,53岁,1986年12月26日初诊。肝病多年,肝功能持续异常,久治未效。近来神困体倦,右胁疼痛如刺。肝功能:GPT174u,锌浊度14u,碱性磷酸酶14u,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00u,表面抗原1:64,舌红、苔薄少,脉细弦。瘀痹肝络,邪瘀胶裹难以骤除,治拟养肝之体,通肝之络,清肝之邪,养、通、清并进。处方:

当归15g、生地20g、川芎3g、赤芍10g、龙胆草5g、半枝莲30g、人参叶15g、田基黄30g、刘寄奴15g、乳没各6g、菊花12g、桃仁10g、茜草根15g、生甘草5g。

15剂。

二诊:胁痛显减,精神显振。肝功能:CPT45u,表面抗原1:32,锌浊度10u,碱性磷酸酶12u,γ-谷氨酰转肽酶40u。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弦,原方出入调服15剂,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改用养肝健脾之剂以善其后。

用药灵活善变

顾师推崇灵胎之学,重视“用药如用兵”之论,用药思路上独辟蹊径。

用药的针对性:根据舌诊与肝功能的演绎,揆度奇恒,根据证情深浅轻重的演变,形成了有层次的、可进退的药组、药对。如活血化瘀的使用,轻则桃仁、红花、赤芍、刘寄奴之类,重则三棱、莪术、大黄、山甲均可选用。这些药物经临床实践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组;其中穿山甲更有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作用。对肝胆湿热的GPT偏高,或黄疸指数、胆红素偏高者,尤以茵陈、山栀、大黄为伍,因为这组药物有明显的利胆消炎,促进肝细胞功能修复的功能。夏枯草合蒲公英是降GPT的“特效”药对,而大黄合五味子更是泄敛调节,降GPT的“绝招”药对。黄芪合莱菔子消补调节是治肝腹水的有效药对。鳖甲合地鳖虫组成滋化药对,是养血化瘀的常用之药。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用药的灵活性:由于慢性肝病虚实寒热错杂,邪瘀胶裹,用药多在调节、权衡中图之。前贤有“根深势笃,欲求速效,自求祸耳”之告诫。临证之际常寓攻伐之机于平补之中,萌培补之忌于攻泻之伍。顾师充分利用药物因部位、炮制和剂量的变化,自如地发挥一药多能。当归养血活血为顾师喜用药物之一。化瘀必用其尾;活血养血则用全当归。大黄清热、入血常用酒炒;通泄、除邪多以生用;求其速效用其生;求其药效持久多以熟用。顾师用白术最得心应手。生用温燥化湿,炒用健脾利水,炙用滋润生津,视验舌辨治;苔腻为湿盛,用其生;舌淡苔薄或边有齿痕为脾虚,用其炒;舌红苔少为阴虚,用其蜜炙。

前人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之说。顾师临证如用四君子汤,甘草仅2〜3g;治某些湿热,用制大黄仅3〜4g。又如大剂党参(30g)、白术(60g)配合大剂量莱菔子(60g)治肝腹水,常收殊效,称“白术乃持续利水之要药”。顾师善用参类:养肝体重用西洋参,培中土重用党参,脾虚邪盛用人参叶(顾师称其“补而不腻,功效神速”),急则用参叶、洋参,缓则用党参、沙参。

末治脾肾善用附桂,取其阴阳互根。顾师常说:土肥则木荣,治脾即治肝,重用党参15〜30g,白术15〜30g以补后天。如仍不效,再加仙灵脾、肉苁蓉、枸杞子等煦育先天,脾肾同治,相互滋生。

例5顾某,男,52岁,1986年10月14日初诊。肝病起于10年前,肝功能反复异常。近2月来突然腹膨腿肿,肝功能指标略高,A/G之比倒置,超声波示腹水液平1格,侧卧2格,肝波前段密集高波,见肝前液平2格,腹围108cm,面黧神困,纳逊便溏,舌淡质胖苔白滑,脉沉细而迟。肝病久延,精血暗耗,肝体失柔致硬,初则脾土受克,水湿留恋。久则命火亦衰,水泛无制,清浊混淆,隧道阻滞,拟三阴同治,益精血,煦真火,健脾土,以补开塞,而消其肿。处方:

党参15g、炒白术50g、茯苓20g、干姜6g、附片10g、炒白芍12g、沉香5g、肉桂3g、当归15g、枸杞子15g、怀牛膝12g、车前子15g、莱菔子50g、陈葫芦30g。

服药15剂,腹水显减,腹围缩为74cm,仍以前方损益续服15剂,B超复査未见腹水。后改以补肝汤、香砂六君子汤和济生肾气丸为基础,酌用三棱、莪术补中寓消,以鹿角胶、鳖甲膏熬煎收膏调补百日,翌春复査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均正常,形神健旺。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