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沈炎南(1920〜1990),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沈氏认为,急性肝炎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其病机重心都在肝、胆、脾胃,皆因湿热疫毒壅盛于内,弥漫三焦所致。因此,对急性肝炎之治疗,应着眼于祛除湿热疫毒。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者之间既有以上共同点,但又各有区别。急性黄疸型肝炎病邪以湿热为重,因此在治疗上以清利湿热为主,解毒为辅。临床常用自拟的茵田白背汤:
若证属热重于湿,热毒炽盛者,则当以清热解毒为主,利湿为辅,上方加十大功劳、板蓝根各15g,大黄9g,黄芩9g;若湿重于热者,则应加强利湿之药,上方加半边莲、薏苡仁各30g,茯苓20g;若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郁金15g,白芍12g,甘草6g。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病邪以疫毒为重,然多挟湿邪为患。临床上除皮肤与眼巩膜不黄外,其余症状基本上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治疗均以清热解毒为主,利湿为辅。常用自拟田基黄汤:
若疫毒炽盛,患者心烦懊憹,口渴,口苦,夜寐不宁,小便黄赤短少,上方加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各15g;若兼肝气郁结,瘀热内阻,胁痛、肝肿大明显者,上方加白背叶根30g,郁金、丹参各15g,佛手12g;大便干结不畅加虎杖20g,枳壳12g;若湿邪偏盛,身重困倦,纳呆脘痞,舌苔黄白滑腻,可加茯苓30g,薏苡仁30g,白蔻仁6g。
要而言之,急性肝炎无论有无黄疸,都应以祛邪为急务。治疗急性肝炎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祛邪勿迟疑,肝炎病要及早诊治,应抓紧时机,趁正气未虚,尚任攻逐之时,及早祛邪外出,如此则病易愈。反之,若拖延时日,正气为邪毒所伤,湿邪疫毒胶结不解,邪实正虚,则疾病缠绵难愈。这可作为急性肝炎治疗的一个总则。因此,急性肝炎开始时,总以祛邪外出为要,而且越早越好,开始兼有表证,可参以解表,选用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使湿热之邪以汗解;湿热疫毒胶结于气分之时,应促使邪毒从二便而解,故应保持大、小便通畅,通利二便为治疗急性肝炎最为常用的方法,其总的精神不外是使邪有出路。故用药要果敢果断,开始用药要早、要快,剂量无妨大一些。
等“假虚”之象,此时切勿过早使用补剂,过早用补,往往会使毒邪复炽,湿热之邪更加胶结难解。
三是治疗要彻底。急性肝炎经治疗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很快就得到控制,病人自觉症状消失,表面上好象已恢复了正常状态,此时病人往往会中止治疗。但此时仍有湿热疫毒残留,如不彻底消除,而病人本身的正气又不足以消除这些“余毒”时,余毒则会长期潜伏,体内为患,往往会演变成慢性肝炎。因此,急性肝炎在临床症状消失,甚至在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之后,仍要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以彻底清除“余毒”,拔去病根,防止演变成慢性肝炎。当然,在此时期的治疗,就不能再急务祛邪,而应扶正祛邪两相兼顾,可在茵田白背汤或田基黄汤基础上,适当减少药味、药量,脾气虚者,可合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再加白芍;肝阴虚者加白芍、桑椹子、乌豆衣、岗稔根之类。使邪去正复,根除隐患。
例1熊某,男,44岁。1976年9月11日初诊。
患者7天来身目发黄而色鲜明,头晕身倦,胁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边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査:黄疸指数120u,凡登白氏直接反应+++,间接反应++,硫酸锌浊度试验20n,胆红质171pmol/L(10mg/dl),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u,谷丙转氨酶370u。证属阳黄热重于湿,治以清热解毒利湿,茵田白背汤加减:
水煎服,日1剂。共服15剂,诸症悉减,仍头晕身倦,热势减而湿未去,转以利湿清热为主。处方:
先服6剂,黄疸基本消退,小便变清,自觉疲乏,脾虚之象已显,处方:
共服6剂。黄疸完全消退,胁痛止,小便清,大便畅,身倦减,实验室检査上述各项指标均已正常,拟健脾滋肝以善后。处方:
例2李某,男,2岁余。1981年10月28日初诊。患孩于该年8月28日体査发现谷丙转氨酶164u,麝浊如,麝絮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近半月来纳差,尿黄,疲倦。诊见皮肤、巩膜无黄染,肝稍增大,舌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疫毒壅滞于肝,拟清热解毒利湿,田基黄汤加减:
日1剂。共服8剂,胃纳转佳,原方加党参6g,日1剂。服药月余,检查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性,黄腻苔退,脉不弦数,再予调理巩固。处方:
隔日1剂。调理月余,复查肝功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