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熊曼琪(1936〜),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止血贵在辨证
紫癜以实证多见,过敏性紫癜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多属此类。实证的辨证要点是:病势多急,病程较短,斑疹及出血量多,色鲜紫深红,多伴有发热,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疗以清热凉血止血为原则,犀角地黄汤是其代表方,另可加用三七末、十灰散或云南白药,每日冲服数次。若吐血、咯血、呕血量大者,宜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对于气不摄血的虚证,其辨证要点是:病势较缓,或迁延日久,疹色或血色暗淡,伴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以补气摄血为原则,归脾汤为其代表方。若以中气下陷,下部出血为主者,则用补中益气汤。此外,尚可辅以红枣,每日60g,炖服。
据临床所见,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发病常有月经过多的症状,有的用归脾汤无效,改用黑地黄汤加减而愈,药用:
疾病的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血热妄行者可兼阴虚,气不摄血者可兼肾虚或肝阳上亢,因而在掌握了治疗大法之后,还应随证变通,方能提高疗效。
宁血贯穿始终
本病在缓解后,往往有复发的可能,这是因为血虽不再溢出脉外,但尚未宁静的缘故,而宁血之法需要贯穿在整个防治过程中,不独在止血之后。首先在止血时,应避免使用燥血动血之品,凡辛香走窜的药物皆非所宜,如必须用的,亦应减其药量。如补气止血时,用补中益气汤,其方中之升麻、柴胡用量宜少,当归改用当归炭;用归脾汤时,广木香、当归均宜减量,若出血量大,还可暂时舍弃不用。其次,在症状控制之后,仍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属火热气盛者,血止之后,尚有口渴、口臭、心烦易怒,舌红脉数,是热未全清,必须继续投以清热凉血之品;如属脾虚不能统血者,血止后仍有明显的失眠、纳呆、倦怠无力或心悸等症,需防再度出血,当予以相应的处理。即使病愈之后,仍需长期注意饮食起居的调理,如体质偏热者,不宜进食辛燥助热之品;体质偏寒者,则宜避免寒凉伐胃之物。对于过敏性紫癜患者,还应找出过敏因素,注意避免,可防复发。总之,宁血法包含着去除种种不利因素的防治措施。
养血当补脾肾
紫癜患者,由于反复出血或一次大量失血,都会导致血虚,而需补血治疗。在补血之前,应设法减少留瘀,如在止血时,寒凉药物的使用要适可而止;如见斑疹紫黑或出血夹有血块者,为已有瘀血,不可纯用止血剂,应选用具有祛瘀止血双向作用的药物,如大黄、三七、云南白药等,最为适宜。
在补血方面,鉴于血的资生在脾,而根源于肾,故需从脾肾两脏入手。在辨证的基础上,补脾与补肾,可有所侧重。脾虚为主者,当补脾益气,以资营血之化生;肾虚为主者,当补益精气,以培根本;脾肾俱虚者,则同时培补脾肾,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例1陈某,男,24岁。
由“感冒”诱发过敏性紫癜近2个月,虽经强的松等西药多次治疗,仍易复发。其面色较苍白,双下肢与臀部可见陈旧性及部分新鲜小斑疹,腓肠肌胀痛,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细缓。实验室检查:血小板194×109/L;凝血酶原时间为对照管17.7秒,测定管19.6秒,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3分。诊为肌衄。证属脾不统血,拟补气健脾摄血为法,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处方:
另服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6g。
12日后,皮疹全部消失,遂嘱服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半年以巩固疗效。其间虽有2次“感冒”诱发双下肢少量皮疹,但进服上方数剂即愈。随访至今,紫癜未再复发。
例2李某,女,35岁。1982年7月15日初诊。
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5月,曾用利血生、强的松等治疗,症状减轻,但当强的松由每日30mg减至5mg时,病情又加重。来诊时,适逢行经第2日,经色鲜红,夹少量瘀块,每日用纸1包。双下肢、右肘关节及腰部可见散在出血点,呈暗红色,压之不褪色,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动则短气,面色㿠白虚浮,四肢不温,畏寒,胃纳呆滞,大便先软后溏,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实验室检査:血红蛋白55g/L,血小板35×109/L。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治宜健脾补肾,调理冲任,补气摄血。先用黑地黄汤加减:
连服5剂,月经渐少以至停止。后改用归脾汤合左归丸加减:
连服12剂,全身未见新的出血点,原下肢、右肘及腰部出血点已吸收,血红蛋白上升至78g/L,血小板82×109/L。其后每逢经期用黑地黄汤加减,平时则用归脾汤加减,连续治疗4个月,月经基本正常,偶见少量下肢皮下出血点,血红蛋白上升至105〜110g/L,血小板波动在(80〜120)×109/L,面色转红润,四肢温暖,精神胃纳均好。转用归脾丸善后,并嘱避免辛燥及刺激之品,常用花生(连衣)、大枣炖鱼鳔胶服。随访3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