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血液病经验拾萃

名医简介

赵锡武(1902〜1980),原中囯中医研究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治发热应攻补兼施

血液病发热,每见饮食不得入口,脉浮而无根,此系内忧外患,多属邪实正虚。然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即攻补(补泻)兼施,否则缓不济急。迳投犀角地黄汤(真犀角3g、或广角9g,研为细末冲服,生地黄60〜120g,丹皮15〜30g,知母15g,白芍30g)加黄芪60g,甘草15〜18g,共奏补气扶正,凉血止血,化瘀和中之功。其中地、芍既能凉血、育阴、敛阴,又能化瘀、逐血痹,而无破瘀伤正之弊。

倘症见发热,汗出,不恶寒,气短,耳鸣,左关、右寸脉滑数有力,两尺弱,为病根在肾,兼有气虚,且上焦亦有热,仍系邪盛正虚。甘温除热殊不相宜,仍须标本兼顾,可用当归六黄汤合黄芪鳖甲散化裁(黄芪、党参、鳖甲各30g,当归、柴胡、青蒿、女贞子、生地黄、熟地黄各12g,黄芩、黄连、黄柏各6g),以养阴清热,固表止汗,稍兼清透,每多获效。亦可按《金匮要略》阴阳毒治疗,升麻鳖甲汤可选用,有时收效甚佳。

血液病尝见脉大,符合仲景“脉大为劳”(虚极为劳)之旨。临床所见,脉“大则病进、病重;小则病退、病轻”。这对判定疗效,推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见紫癜投归芪建中

血液病常见患者紫癜有点状、片状,或大片融合,尚有大便色黑,腹痛绵绵,脉左关浮旺,余部沉弦数而有力,两尺弱,为病在中焦,肝旺侮脾之证。肝藏血,脾统血,若肝旺而疏泄太过,不能藏血则衄血;脾受肝侮,则无以统血,亦导致出血。遵《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教言,投归芪建中汤(黄芪、白芍各25g,当归18g,炮姜9g,大枣10枚,桂枝、炙甘草各6g)加味,以补气健脾、平肝益血而收效。

颅内出血,多见高热、神昏,脉数疾,当急予犀角地黄汤。一俟出血趋于稳定,予王清任之通窍活血汤。

昏迷抽搐局方至宝救急

多种血液病都可因高热、出血而致患者发生昏迷失语、躁扰抽搐、口唇干燥或呕吐等症,可急投芳香醒脑、清热解毒之局方至宝丹,通过舌上点滴喂服或经胃管送下,倘用之及时得当,患者可望回苏。

肝脾肿大先用柴胡桂姜

肝脾肿大在临床上的症状多系一派肝脾两虚之证候群,而又以肝为主,此种情况宜先用柴胡桂姜汤(柴胡、桂枝、黄芩各9g,牡蛎15g,花粉12g,干姜、炙甘草各6g)调和肝脾,待病情稳定后,予增损五海丸(海藻、昆布、海带、牡蛎、夏枯草各15g,旋覆花10g,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各6g,白术18g,茯苓12g)治之。惟恐丸药缓不济急,更汤剂以涤荡之,对某些患者有效。

恢复造血功能当予脾肾双补

肾乃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精微(“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统血。故血液病所呈现的症状、体征和骨髓改变,显示先后天失调而罹,故治宜脾肾双补,可予尤在泾四子山药丸(菟丝子、巴戟天、故纸、枸杞子、苁蓉、五味子、蛇床子、怀牛膝、川断肉、山药、茯苓),长期服用有效。若系溶血性贫血,因牛膝有溶血作用,可用熟地黄易之亦佳。

治疗本病强调辨证,当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对方药之寒热补泻作动态调整。俗云:“效不更方”,有其诸多之片面性。如有温补罔效,反见血热之端倪显露者,益以羚羊角,有的白血病患者之白细胞总数竟由9万/mm3降至2万/mms。临床所见,毕竟寒热夹杂者为多,故可在温补健运药中酌加凉药(此类凉药应尽可能一专多能,面面兼顾),寒温并用。但凉药之用,须掌握分寸,庶免更益伤妆脾阳,此又不可不慎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