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法治疗尿血

名医简介

时振声(1930〜1997),原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尿血的病因甚为复杂,治疗亦常棘手。就病因而言,或气虚、阳虚而不摄血,或实火内盛,迫血妄行,或虚火内炽,血液外溢等皆可动血,除此之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亦是出血的常见原因。下焦乃湿蕴、水积之处,前阴也常受败精滞留之害,有形之邪窒碍气机,气滞则血瘀,故周慎斋指出:“尿血者,精不能行而成血,血不归经而入便。”瘀血之成,还可因治疗不当,或见血止血,纯用固涩收敛之品,血虽暂止而瘀血留;或见血清热,过用寒凉,寒性收引,致血凝失运;或因外伤致损,离经之血变而为瘀。凡此种种,则治尿血一证,应充分注意化瘀。

时氏在治疗尿血时,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化瘀,对一些久治不愈的尿血证,效果颇著。

例1石某,女,51岁,教师。1981年10月19日诊。

患者于1981年初,发现双下肢紫癜,1个月后尿检发现蛋白并大量红细胞,诊为紫癜性肾炎,经某医院治疗数月无效,故于1981年10月19日来诊。自感腰痛乏力,咽稍痛,有时心慌,急躁,睡眠欠佳,头痛以两颞部为甚,下午头晕,腹胀,有时下肢稍肿,夜间口干、口苦,饮水不多,小便稍黄,无尿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涩。化验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0〜3/HP,颗粒管型0〜1/HP。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瘀兼气滞,久而化热。拟活血化瘀,理气清热之剂,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5g、生甘草6g、桔梗6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2g、忍冬藤30g、金莲花30g、牛膝12g。

服上方,随证加减,如头痛重加蔓荆子、菊花、僵蚕;失眠加夜交藤;腰痛重加桑寄生、杜仲;下肢肿加车前子、茯苓。间断服用3月余,诸症消失,偶有头晕,尿检查蛋白微量,红细胞消失,时有白细胞0〜1/HP,舌质紫暗亦大为减轻。至1982年6月下旬复查,尿蛋白微量,镜检(―)。至1982年10复査,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1/HP。自觉仅睡眠欠佳,有时稍感头痛,舌质略暗红。

血府逐瘀汤为调气活血并用之方,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化瘀当先理气,气行则瘀血易化。气滞血瘀,久而阳气郁闭而化热,故于活血化瘀的同时,酌加清热之品。本方不仅可治胸中瘀血,且有牛膝引药下行,故亦可用于去下部之瘀血。通方未用止血之味,却收止血之功。通消其瘀,血行其道,自无旁溢之害,不止血而血自止。所以,不可见血即强行固涩,而应详辨其证,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方为善矣。紫癜性肾炎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活血化瘀的应用,不仅消除了血尿,也使尿蛋白完全消失。本例肾功能正常,疗效较为满意。

例2张某,男,24岁。

1980年8月患多发性游走性静脉炎,1年后又因持续高烧、恶寒、剧烈头痛、呕吐10天,于1981年9月23日收住某医院。入院时,体温39.4℃,脉搏10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7.3/12kPa,双肺有散在湿罗音,肝肋下1cm,无叩痛,脾肋下1.5cm,中度杵状指,双侧腱反射弱,双侧克氏征(+)。查血象:白细胞6.5×109/L,中性0.84,淋巴0.16,凝血酶原时间22秒,活动度0.33(33%)。脑脊液检査:压力4.OkPa,细胞数160,白细胞20,蛋白1.4g/L,双眼底乳头模糊。诊为多发性静脉炎,肾静脉栓塞,结核性脑膜炎,肺栓塞,肺部感染,高血凝状态。经联合抗痨和抗凝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自1982年5月17日起,出现连续性镜下大量血尿,双下肢轻度浮肿,经肾超声、肾扫描、肾图、静脉肾盂造影,均未异常发现。经治疗2个半月,血尿未改变,尿检: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1〜5/HP。于1982年7月邀请会诊。

自觉身热,尿色红,无尿痛、尿频,下肢微有浮肿,口干喜凉饮,大便干结,饮食尚可,舌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阴虚为本,阴虚不能化气而致气虚,阴虚生内热,热郁伤络,以致血热妄行。拟养阴清热,佐以益气化瘀。处方:

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10g、生地20g、丹皮10g、赤芍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黄芪10g、马鞭草30g、生地榆30g、大枣10g。

另以大黄末装入胶囊内,每次3g,随汤药服之。

上方服半月后,尿检白细胞1〜3/HP,红细胞10〜25/HP,尿血渐有好转,继服上方至7月22日,尿检已无红细胞。先后服上方25剂,体力好转,连续多次尿检,未见红白细胞。

本例尿血,出现于游走性静脉炎、结核性脑膜炎、高血凝状态等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较为少见。该患者入院时查凝血酶原时间为22秒,活动度0.33(33%),服用新抗凝片治疗,未见改善,7月20日查凝血酶原时间34秒4,活动度为0.118(11.8%),继用清热养阴,凉血化瘀之中药治疗,至9月28日复查凝血酶原时间154秒,活动度为0.53(53%),有显著改善,可见中医辨证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本方重用生地、丹皮滋阴凉血,生地榆、马鞭草、赤芍、大黄清热凉血,活血行瘀,使血热得清,瘀血得行,而出血自止。

(吴立文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