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斑下血,风药升清

名医简介

丁光迪(1918〜),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医学家。

曾治肠型过敏性紫癜病,大多似阴斑下血证候,以升阳风药,益气摄血方法,获得疗效。此病在临床上,有的证候典型,如下肢先发紫斑,全身不适,或且发热,伴见肠胃道症状,腹部绞痛,恶心呕吐,泄泻便血,则较易认识。有的又较复杂,如先突然腹部绞痛,上吐下泻,形似急腹症,而后下肢、臀部出现紫斑;如果仅在臀部见紫斑,因部位较隐蔽,又易被忽略。有的似急性风湿病,发热,关节疼痛,或手足水肿,散见紫斑,而后腹部疼痛,泄泻下血。有的并发急性肾炎,发热,腰痛,少尿浮肿,又关节疼痛,又腹痛下血等等,则易被误诊。但出现紫斑,同时腹痛下血,抓住这些主症,就可以诊为“肠型过敏性紫癜病”。至于整个病情变化,以下几个症状,应注意分析。

此病为过敏性,发病又突然,而且病程多反复,这些变化,都属风象。其病常为元气先虚,风邪突袭。《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正是指此等病情而言。

其病紫斑,多在下肢或臀部,而且对称出现,大小多少不一,可以分批先后发现,或反复发作,为紫红色。如开始伴有高热,易误诊为热毒侵入血分,热迫血溢;但注意以上几个特点,并且在反复中发热逐步转为低热,或不发热,形神疲乏,斑色亦见淡紫或紫暗,就可以了解其斑非尽属热,而为脾胃气虚,不能摄血之证。

其病腹痛,多在脐周围及下腹部,痛势甚剧,而且拒按,亦易误认为急腹症。但见紫斑出现,大便下血,就可以知其为肠道粘膜水肿、出血所引起,亦属中气受伤,风木克土,肝脾失调所致。

其病下血,多为鲜血,间见紫暗,与泄泻俱下,有时腹痛一阵,泻一阵,无滞下,无垢积,甚时粪便亦很少,无湿积伤中见症。此为肝失藏纳之权,脾无统裹能力,以致清气下陷,血不归经所致。

患者舌质浅淡,或嫩红,或有紫气,或多瘀斑,这与皮肤紫斑是相一致的。其脉多细或弦,亦为气血受损,而风木不靖之象。

根据以上认识,此病为阴斑下血,由于脾胃元气先虚,风木侮土,气不摄血。治以升阳风药,益气摄血,用李东垣的升阳除湿汤(见《兰室秘藏·妇入门》)为主方,随证出入。方中以柴胡、升麻升清气,防风、藁本、羌活、独活、蔓荆子,大举阳气而祛风邪,这是陷者举之之义;伍以苍术,风药胜湿,更能急挽胃气之下陷,以救血液的暴下;黄芪、炙甘草、当归,益元气,补血摄血。合而用之,具有升阳除湿,补气摄血的功效。

紫斑为血病,大便下血是血证,治疗为什么不重用血药?这是因为血随气行,气虚不能帅血,所以血不归经,渗溢为斑为下血的。论治必先治其气,使清气上升,气能帅血,气能生血,则清气复常,而血有所归,紫斑、下血,亦不用血药而其证自平。这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义。同时,以升阳风药治紫斑、下血,还有一层深意,《灵枢·营卫生会》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此时用升阳风药,具有“夺汗”作用,使营卫之气,循经而行,上行外行,则可逆转其气之下陷,截断血液渗溢为病之势,而紫斑、下血,亦可自愈。所以用升阳风药后,得微微汗出,为其病得愈的最佳效机,其理即在于此。如果迳用血药,见证治证,固为便易,但血药之甘润滑利,苦寒下行,是犯“降之又降”(东垣语)的戒律,非但无益于病情,更有害于中阳。阳虚阴盛,变端随起,预后堪虑!何况升、柴、防、藁、羌、蔓,虽云风药,亦兼理血。如柴胡之“宣畅气血”;升麻之“消斑疹,行瘀血”;防风之“通利五脏关脉”,治诸疮,治崩中,特别能于“土中泻木”;藁本之“疗风邪金创”,“通血”;羌独活之“治金创止痛”,“散痈疽败血”;蔓荆子之“搜肝风,凉诸经血”等等。所谓升阳止血法,细读本草,自能释然。

此病腹痛,与受寒脉急,化热肉腐,亦均有别,不能用温通寒泄之药,更不能用抑制镇痛药,只有重用风药,风药有祛风(包含抗过敏)、解痉、调和肠胃作用,能升清降浊,最为适宜,而且有效。并常重用白芍,其功能治“邪气腹痛”,“通顺血脉”,“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合风药有刚柔相济、兼顾阴阳之义,合甘药更能缓急止痛,扶脾和肝胃。

当然,治疗亦有步骤,此法见效,病情缓解以后,宜着重培本,补益脾胃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杜反复,而致和平。益胃升阳汤(见《兰室秘藏·妇入门》)为主方,补益脾胃,以助生发之气,重用甘药,如黄芪、人参、甘草、白术,益以当归,补气生血;并用升麻、柴胡,升发清阳;陈皮、神曲、和胃化谷,以裕生化之源。再斟酌需要,随证加味,便能成功。

唐某,男,21岁,大学生。

下肢几次出现紫斑,初时并未介意,一次春游后,感到全身不适,关节酸痛,微肿,发热,又突然腹痛,恶心呕吐,大便连续下血,几至虚脱,送某医院急诊,经检查,诊断为“肠型过敏性紫癜病”,收入病房抢救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出院。回家休养,未及一月,其病又复发,小腿足踝出现紫斑,腹部绞痛,泄泻下血,症状很典型。

诊时面色苍黄,形体畏寒,胃不欲纳,形神疲乏。脉细略数,按之弦而无力;舌质淡,有紫气紫斑。

诊为阴斑下血,病由脾胃内伤,清阳下陷,气不摄血而致。治以升阳益气,化斑摄血法,用升麻葛根汤合升阳除湿汤加减。处方:

炙升麻10g、葛根15g、荆芥10g、防风10g、羌独活各10g、苍白术各10g、炮姜6g、茯苓10g、炙甘草6g、炙黄芪15g、党参30g、白芍20g、炒当归10g、荷叶1张撕碎3帖。

复诊:药后得微汗,身温和,腹痛下血均减,但紫斑尚有出现。药已取效,议出入再进。

原方去羌活,炮姜改干姜10g,加贯众20g。3帖。

三诊:病势大定,腹痛、下血均止,紫斑隐退稀少,并知饥欲纳,寐亦安熟。以后减少风药,合益胃升阳汤调理而愈。每年冬季服膏滋药一料,仍用此法,身体发育良好,观察至大学毕业,没有复发。

陈某,男,34岁,农民。

病从1987年7月发作,突然两小腿疼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并发现脚背有红斑。过几天后,又见胃部疼痛,较剧,当时未能确诊,对症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仅过几天,其病又发,少尿,浮肿,检查小便,发现肾炎,病情加重,小腿痛减,移至大腿,其痛更甚,治疗不减。晚上突然腹中绞痛,大便泄泻,出血不止,一小时内连续泻血三四次,送常州某医院急诊,经抢救好转。检查血、尿,并作肠镜、B超等,确诊为“肠型过敏性紫癜病”。此后又出现血尿,复转苏州某医院诊治,检查证实病情同上。经多方治疗,时差时剧,延续半年余,病情仍然不能平复。

来院就诊时,紫斑尚有,不多,但腹部作胀,有压痛,大便不实,有时如酱色,小便时赤,头晕,视物模糊,全身虚浮,两手又作痛,两脚沉重。据述,经过几次大便下血后,腿上手上疼痛减轻了,有时并且不痛。但近来又见身上发痒,紫斑已不明显,纳谷不香,睡时惊惕,面色形体呈苍黄色,时自畏寒。脉细弱,按之有弦象。舌质淡胖,有紫气紫斑,苔罩薄黄腻。

诊断为脾胃内伤,清阳下陷,气不摄血之证,同时尚有湿热不化,属于阴火。治以升阳风药,益气摄血,升阳除湿汤加减,治本顾标。处方:

炙升麻10g、荆芥10g、防风10g、羌独活各10g、蝉衣10g、苍白术各10g、木香5g、炒黄柏10g、炙甘草5g、赤白芍各5g、炒当归10g、炙黄芪15g、炒党参10g、青荷叶半张撕碎5帖。

复诊:药后自感平和,连服10帖,知饥欲纳,腹中转气,并得微汗,夜寐安熟,身感轻快,舌转胖嫩少苔。阳气来复,肝脾得和,原议出入再进。

原方去羌活、蝉衣、木香、黄柏,加熟地10g,砂仁末4g,炮姜4g,并加重黄芪、党参、炙甘草用量。10帖。

此后日见好转,以益胃升阳汤加味,调理两月余而康复。

(丁国华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