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火降气理脾理肾

名医简介

颜德馨(1920〜),上海铁道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细审脉证详辨血证虚实

血证之诊,以辨虚实为要。临床既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强弱,病程新久等,尤应从出血缓急、血量多少、血液色泽等方面来辨其虚实。凡初起暴发,出血骤多,血色鲜红者,多属实证;日久不愈,出血绵绵不止,血量时多时少,色淡或暗红不鲜者,多属虚证。然不论虚实,出血之后必有离经之血阻于络脉,此又不能不虑及也。

脉诊对血证的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脉数大者为阳亢,弦数者为肝旺,细数者为阴虚,弦紧者为血瘀,脉芤者为失血,微细者为气虚。左脉弦数者,多为肝胆实火;右脉洪数者,多为脾胃火盛。凡脉来平缓者多提示病情尚缓,出血将止;脉来急促者多预示病情严重,出血加剧;故脉从缓和转为急促者为病情恶化,反之,脉从急促转为缓和则预后较佳。

实火迫血投药不厌寒凉

血之为物,温则行,冷则凝,火热内炽则迫血外溢,故《济生方》谓:“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古代医家虽有“服寒凉百不一生”的警语,然对起病急,来势快,血色鲜红而量多的实火血证,则当宗唐容川“治火即是治血”之说,亟宜苦寒之剂折其火势。若囿于不宜苦寒之说,必然姑息容奸,延误病情。故对实火出血,药不厌凉,凉不厌早。不厌凉乃指用药宜凉且重,不厌早则谓用药宜早,热去即止,不可过量,以避冰伏之虞,每用犀角地黄汤合紫雪丹投之。考紫雪丹既有犀、羚、石膏、寒水石之凉,又有沉香之降,功能清热泻火,降逆止血。每日1.5g,分2次冲服,既验且便。

例1戴某,男,42岁。1986年6月14日诊。

肺结核咯血1天入院。咯血频发,每次约40〜200ml不等。患者倚床而坐,气促声壮,咯血鲜红,袒胸露腹,烦躁不安。舌红绛、苔薄黄,脉细滑小数。邪热侵淫血分,迫血妄行,亟宜清营凉血。

广犀角(先煎)12g、鲜生地60g、赤芍15g、丹皮9g、生大黄6g、白及粉3g、参三七粉(吞)3g。1日1剂。

紫雪丹1.5g,分2次吞服。

附子粉适量,姜汁调敷两足涌泉穴;生大黄粉适量,鸡蛋清调敷两太阳穴,1日1换。

上法治疗3天,咯血渐止。舌红、苔灰黑而干,脉细缓而涩。血热清而未静,气阴虚象已显,转方:

北沙参18g、麦冬9g、丹皮9g、五味子4.5g、芦根30g、黄芪15g、冬瓜子15g、生苡仁12g、桃仁12g、生地12g、白芍12g、降香2.4g。

药后1周,咯血止,脉静身凉。

气逆血溢降气即是降火

凡血逆上行,或唾或呕或吐,或咳或略或衄,每每兼有烦躁面赤,胸闷灼热,或腹中热气上冲等症,多因气逆所致。气为血帅,气有余便是火,火盛则气逆,气逆则血溢于上。《血证论》谓:“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故治血必须治气,降气即是降火,火降则气不上升,则血无溢出上窍之患。临床应用降气法当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而辨证用药:胃火炽盛,气随火升而吐血者,宜泻心汤加代赭石、枳实、旋覆梗之类;肝火上炎,迫血上溢而呕血者,宜当归龙荟丸加白芍、丹皮、桑叶之类;肺失肃降,随火上逆而咳血者,宜千金华茎汤加黛蛤散、枇杷叶、杏仁之类。此外,还可采用外治法以降气止血,如鸡蛋清调大黄末敷太阳穴,或姜汁调附子末敷涌泉穴,以导气趋下。

例2崔某,男,58岁。1985年12月19日诊。

夙有咳血之患,每逢春秋之交或严寒之时复作。3天前因感受外邪,以致咳嗽阵作,咯痰黄稠,随即咳血鲜红,量达盈碗,伴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口气秽浊,大便干结,并自觉腹中有热气上冲,午后尤甚,白睛瘀丝缕缕。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数。痰热壅肺灼络,肺气失降上逆。拟清化痰热,降气止血。

茅芦根各30g、花蕊石12g、茜草根12g、生蒲黄9g、桃仁9g、杏仁9g、苡仁9g、冬瓜仁9g、土大黄9g、黛蛤散(包)9g、降香2.4g、川贝母粉(吞)1g。

服药5剂,咳血即止。

血滞脉络接斋则血自止

血瘀内阻,血行不循常道,出血不时举发,而成血证之根。瘀血导致的出血,证见血色鲜紫相混,夹有血块,头痛或胸腹疼痛,颜面黧黑,巩膜瘀斑等。多因反复出血,或用药寒凉太久,骤补太早,以致败血留积。何梦瑶谓:“凡血妄行瘀蓄,必用大黄、桃仁行血破瘀之剂。盖瘀败之血,势无复返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故不问人之虚实强弱,必去无疑。”活血化瘀法能使血循经络,不止血而血自止。临床习用桃红四物汤出入治肌衄;生蒲黄、土大黄、白及等份研末治呕血、便血;对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证,亦常佐人参三七、蒲黄、茜草之类防其留瘀,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例3王某,男,34岁。1978年4月27日诊。

因患胆石症、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后,全身出现散在性紫斑。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40×109/L,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用激素治疗,血小板数波动在(20〜40)×109/L。证见四肢斑色紫暗,伴有口干溲赤,右胁隐痛。舌淡黄、苔薄黄,脉细数。瘀阻络脉,血难循经运行而溢于肌肤。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虎杖30g、丹参30g、升麻6g、生地12g、赤芍12g、红花9g、当归9g、桃仁9g、川芎3g。

服药3周,紫癜日渐消失,复査血小板数68×109/L。嘱继服上方1月,血小板数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

血去正伤亟宜益气固摄

虚证出血多见于血出如涌后,或长期反复出血者。血去正伤,证情由实转虚。虚证有阴亏、气虚之分,其中以阳气虚弱者颇为多见,因血必藉阳气以运之,阳气虚弱,则阴血失其固摄而外溢,临床表现为出血频作,遇劳则发,神倦肢冷,面色㿠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宜益气固摄,常用理中汤治吐血,暖肝煎治尿血,归脾汤或黄土汤治便血。即使阴虚出血者,也在滋阴剂中佐入益气之品,如生脉散加黄芪等治咳血、知柏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治尿血。若阴虚及阳,肾气不纳的咯血、吐血者,则宜以金匮肾气丸温阳补阴,固摄止血。

例4王某,男,58岁。1985年5月18日诊。

患胃溃疡出血于1974年作胃切除术,1年后因吻合口溃疡再度手术,但术后病情仍未控制,胃痛阵发,稍累则口吐鲜血。复查胃镜示:胃吻合口充血水肿。近1月吐血频发,迭进云南白药、泻心汤、黄芪建中汤,效果不显。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脘懊憹痞痛,恶心呕吐,大便稀而色黄,手足发冷。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软无力。反复出血,气随血去,阳气不守,血必自走。治宜健脾气,温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香砂六君丸,每次各6g,1日2次。

服药2周,吐血止,胃痛亦平,嘱继续服用上方2月而停药。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

善后之要注重运脾温肾

出血之后,患者多呈气、血、阴、阳亏损之象,故血止后的调理,当施运脾温肾之法以补气养血,温阳育阴。脾为生化之源,肾主骨藏精,脾肾旺盛,则气、血、阴、阳自能充沛。治脾之法,贵在运脾,常取升麻升脾胃清气,苍术芳香运脾,二味加入补益剂中,促进脾胃运化,有相得益彰之妙。治肾之法,重在温肾,阳气旺盛,则生机盎然,精血充盈,故对血出后虽呈阴血虚损者,须循张景岳“善补阴者,必从阳中求阴”之意,在补阴养血方中,佐入鹿角、肉桂、补骨脂之类,俾阴得阳助,生化无穷。同时,在运脾温肾的原则下,还可配以饮食疗法,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取新鲜牛骨髓500g,加面粉1500g、同炒,加入适量桂花、陈皮、白糖等调味,每服2匙,开水调服;或取新鲜胎盘1只,加红枣20只同煮服,1周1次,亦可取得明显效果。

(颜乾麟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