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沛虬(1916〜),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依罹患部位分三证
1.中经证:口眼喎斜,肢体麻木沉重,活动受限,或半身不遂,语言不清,舌质正常或偏紫,苔薄白,脉细滑或弦滑。
2.中腑证:半身不遂,继则口眼喎斜,舌强语謇,有短暂神情迷茫或意识轻度蒙昧,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细弱。
3.中脏证:一侧肢体偏废或兼拘急,神志模糊,或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吞咽困难,口眼喎斜等,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沉细。
临床所见缺血性中风以中经为多,兼有中腑证,而中脏则较少见。
根据病程分二期
根据病程长短而分,如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则为发病早期,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则为后遗症期。张氏根据两期中各自的临床表现,按照中经、中腑、中脏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发病早期
选用经验方活血化瘀汤加减。药用丹参、赤芍、红花、鸡血藤、牛膝等血分药,佐以地龙熄风化瘀通络。根据近代药理研究,地龙与丹参合用既可镇静解痉,又能扩张血管,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若中脏,出现神识昏迷,九窍闭塞者,先用牛黄清心丸,用竹沥化服;若中腑,风痰上扰,腹实者,急加大黄、枳实、元明粉;若中经,半身不遂,痰涎壅盛者,加陈胆星、半夏;舌强不语,加远志、石菖蒲;抽搐,加全蝎、蜈蚣,随症酌用。
例1郑某,男,64岁。
1天前语言不清,轻度口眼歪斜,次日突发右侧偏瘫,痰鸣气粗,呈半昏迷状态。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观察治疗5天后,转至中医诊治。症见半身不遂,颜面瘫痪,神志模糊,血压21.3/12kPa,胆固醇7.2mmol/L(278mg/dl),心律齐,心率80次/分,肝未触及,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舌尖红边紫,苔薄黄,脉弦滑。属中风的发病早期,中脏型,系因风火瘀阻心窍。当投活血通络汤加味。
牛黄清心丸2粒,分2次用竹沥化服。
服药3剂后,神志渐清,症势化险为夷。继用前方加全蝎、归尾等药加减,进服三五剂后,言语清晰,能下床活动,调理2月余基本恢复,1年后随访已参加劳动。
二、后遗症期
常由发病期迁延转化而来,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歪舌喑为常见,用经验方益气活血汤增损,其中以大剂黄芪益气为主,佐以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牛膝行血活血,地龙、全蝎、蜈蚣镇肝搜风,共奏逐瘀通络之效。如兼肝阳上扰,配以柔肝潜阳之钩藤、石决明;语謇神呆,加远志、石菖蒲;痰多加制半夏、陈胆星;阴虚眩晕,口舌干燥,酌加地黄、首乌、杞子、桑寄生等。
例2冯某,男,67岁。
4个月前,右侧肢体瘫痪,现仍不能动。患者形体素来丰盛,自汗,言语不清,口角歪斜,面色灰黯,神清,口角流涎,舌质紫苔腻,血压21.9/12.3kPa,心律齐,心率85次/分,肝脾未触及,证属中风后气虚血瘀,络脉痹阻。用益气活血汤加味。
以上方加减连续服用约70剂,能下床步履,口眼基本转正,语言渐清。
对中风分为二期三证的证候进行治疗观察,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颇切临床实用。如所举发病早期中脏型病例,初诊时神志呈昏迷状态,半身不遂,经治疗好转,仅遗留轻度偏瘫,其后作中经型治疗收功;亦有在起病时为轻度一侧肢体运动不利,口眼喎斜,属中经证,而后受精神因素影响使病情恶化,由中经转为中脏。所以各证之间,在病程衍变阶段中可以相互转化,并非一成不变。
中风发病早期多见标实,后遗症期多见本虚。标实常为腑证,急则治标。若素体壮实者,当以重剂通腑去积,与化瘀药合用,邪去则正气来复。后遗症期,乃由实转虚阶段,则见肝肾不足,中气虚惫。虚则气滞,气滞则血瘀,以益气与活血并用,使“气行则血行”,瘀阻得通,偏瘫可逐步恢复。
(张子久 龚艰奋 方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