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范文甫(1870〜1936),名赓治,又字文虎,晚清民国医家。陈老师母风中于脏腑,猝然而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喉中痰鸣,遗溺。症已到危险极巅,按脉幸尚不散,还有希望。
先用苏合香丸一粒,鲜竹沥八钱,生姜汁一匙灌服,醒后服下方。
二诊:见效,神清。惟半身偏瘫,舌强言謇。
补阳还五汤
按中风有中经、中络与中脏、中腑之分。本例为中脏腑之闭证,见痰涎壅盛,舌苔白腻等症。故急用苏合香丸合姜汁、鲜竹沥开窍豁痰。冀其醒后,再服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之品。因见遗溺,知其阳气衰微,故方中增人附子以温中回阳。
李先生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脉弦数无伦次,舌缩而干绛,肾水干涸,虚火内动,有厥脱之忧,速救之,迟恐不及矣。
二诊:真火上炎,脉如弹石,总非佳兆,神识稍清,舌强流涎,再拟平肝熄风,滋水涵木法。
三诊:今晨神情较清,舌强言謇,手足不仁乃是气虚血瘀所致。
按本例中风,证见舌缩而干绛,脉数无伦次,状如弹石,乃是肝肾真阴欲竭,虚风妄动之候。此时,败象叠见,危机四伏,故急用大剂生地、元参、麦冬滋阴绛火;羚角、钩藤平肝熄风,桃、红、归身等祛瘀通络;大剂党参益气扶元。三诊神识较清,大有转机。舌强言謇,手足不仁,皆是气虚血瘀为患,先生每用补阳还五汤补气逐瘀为治。
刘高年体肥,肥人多痰而少气。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气出多进少,口角微斜。此乃虚极气并于一偏,其舌大,脉不归部,纯是气虚之象,危候也!当急急扶其气。
按此案已见大小便失禁,神识昏迷,气出多进少,并出现不归部之散脉,中风脱症之象显而易见。元气衰微之极,阴阳有离决之势,方用参附汤加黄芪、龙骨益气扶正,回阳救逆,敛汗固脱。然而本案高龄之体,病热垂危,奄奄一息,査无复诊,可以推测。虽经大力抢救,若不效。恐难以回生也。
赵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是气虚之极,脉络瘀阻所致。
二诊见瘥。缓缓可行走。补阳还五汤全方。
门人问曰:师治中风半身不遂,为何常用补阳还五汤?而黄芪用量特重?师曰: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症以气虚血亏,脉络瘀阻所致者较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四两,连服数十剂,疗效显著。
按王清任谓:“中风多是气虚并于一偏所致。”故首创补阳还五汤。其中黄芪独重,大补元气;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怯瘀通络,以使气旺血行,脑络通畅。本方对肢体功能恢复颇为有益。正所谓:“正气足,营血和,则血痹自畅;肝肾强、筋骨壮,则体废自复”也。
顾此乃半身不遂之症,与偏风、中风、类中有别,是气虚之极所致。但脉洪数而弱,未免因受暑引动。
按:此为标本并治之方。宗法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合清暑药加减而成。古人有暑伤气而脉弱之说。今脉见洪数而弱,是为暑邪,故用石膏、生地、鳖甲、鲜芦根以清暑热;半身不遂,是旧有气虚血瘀,故以生黄芪补元气,佐归尾、地龙、桃仁、乳香去瘀通络。
刘高年体肥,肥人多痰少气,猝然半身不遂,大小便不禁,气出多进少,不能言,口角微斜,是虚极气并一偏。其舌大,脉不归部,纯是气虚之象。当急扶其气,痰在后治。
按以上四案,虽同为半身不遂之候,但根据所用方药来看,似见症不同,而属同病而异治。毛案所为有气血精髓并补之法,当系肝肾不足,精髓亏耗,而见头眩背痛,腰酸肢麻、言謇、流涎诸症;蔡案所用为王清任氏补阳还五汤加附子,当是元阳不足,而见脉大、舌淡、畏寒、流涎之候;徐案所用虽亦为补阳还五汤,但以党参、地黄易川芎、地龙,是调补气血与去瘀药并用,适宜于气血两亏,脉濡无力,舌红,口干,肢麻之候;最后刘案的记述较详,所用方药,虽仍是补阳还伍汤,但由于气虚极而大小便不禁,故加党参、龙骨之补摄,以急救其气脱,是扶正即是祛邪之法。从是案“急扶其气,痰在后治”八字中,可以看出先生治病从全局观点出发,注意标本先后,灵活变化,这是值得借鉴的。
(《范文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