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赵炳南(1899〜1984),皮科大家。神经性皮炎相当于中医的牛皮癣。因其皮损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故名。
本病是因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兼感风湿热邪所致。热盛则肌肤起瘰,风盛则明显瘙痒,湿性粘腻,故时起时伏,缠绵不愈。通常认为局部有渗出液而瘙痒明显的皮损为湿盛。而神经性皮炎不但没有渗出液,反而皮肤肥厚,粗糙,高出皮面,何以辨为有湿?盖湿有内湿、外湿之分,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其性粘腻,湿邪蕴久可以化热生虫,湿热凝固聚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明显瘙痒。神经性皮炎以内湿为主,而且非常顽固,可谓之“顽湿”;湿性粘腻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液而辨湿,应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综合来看,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根据上述看法,在实践中总结出全虫方为治本病的主方。不但用于神经性皮炎,而且适用于其他顽固瘙痒性皮肤疾患。
对于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既重视整体治疗,也重视局部治疗。
全虫方药物组成:
急性泛发全身的,可加川槿皮、海桐皮以驱风除湿止痒;皮损肥厚角化过度的,可加养血润燥之剂,如鸡血藤、当归、白芍、天冬、麦冬;瘙痒明显的,加白鲜皮15〜30g,地肤子15〜30g,刺蒺藜15〜30g;心烦失眠的,加莲子心6〜9g;病情较久,血虚血热现象明显的,加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等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之剂。
局部治疗:
急性期:泛发面积较大,皮损较薄者,用龙胆草搽剂:
龙胆草5000g,水煎,第一次加水20000ml,开锅后煮1小时;第二次加水10000ml,开锅后煮40分钟,2次药液合并过滤,浓缩为9600ml,装瓶。
或用鲜芦荟蘸擦黄药粉,加入5%化毒散;黄药粉药用:
化毒散组成为:
或擦绿药粉加入5%化毒散;
绿药粉方:
或雄黄解毒散外擦;雄黄解毒散方:
亚急性期:夏天用茄蒂、鲜黄瓜、鲜地黄根,冬天用白菜头、荸荠蘸擦黄药粉或擦绿药粉或雄黄解毒散外上;或用鲜楮桃叶白浆擦局限性皮损处;或用楮桃叶煎水外洗,有润肤止痒之功;或用癣症熏药外熏,药用:
熏药只能用于限局性皮损,泛发性皮损熏药不适宜。或用癣症熏药20%加凡士林做成癣症熏药油膏(将癣症熏药经减压后干馏成焦油物质,用凡士林或祛湿药膏制成5%〜10%油膏)外用;或用大青盐9〜15g、开水溶化后外洗,有止痒解毒之功。
慢性角化肥厚皮损:较薄的用止痒药膏或豆青膏。止痒药膏为:
止痒药粉30g、祛湿药膏(或凡士林)270g。
豆青膏组成:
肥厚角化的皮损用三棱针刺后再外敷药膏作用较好。一般常用黑色拔膏棍或稀释拔膏,3〜5天换1次。换药前用海螵蛸块摩擦,将其粗糙的皮损摩掉后再换新药;用熏药疗法熏局部。
黑色拔膏棍:
将香油4000ml、生桐油1000ml倾入铁锅内,浸泡上药后,文火炸成深黄色,离火后过滤;再将药油置武火熬炼至滴后成珠(温度大约240℃左右),然后下丹。
每500ml药油加章丹300g、药面(白及面30g,藤黄面、轻粉各15g,砲砂面9g)90g、松香60g、稀释拔膏:
上述每500ml加章丹30g、官粉210g、药面30g、松香60g。
例1关某,女,35岁。1965年8月13日初诊。
颈部、两下肢皮肤瘙痒变粗糙已1年多。1年多前开始于颈部、两下肢皮肤瘙痒,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变粗变厚,晚间瘙痒加重,致使不能入睡,饮食、二便尚正常。曾多次治疗效果不显,来院求治。检查:颈部及双下肢伸侧面和躯干部有散发铜元大之皮损,肥厚角化,边缘不整齐,皮纹变深,颜色较正常皮肤稍暗,表面有菲薄落屑,皮损周围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舌苔薄白,脉沉弦。诊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证由汗出当风,风邪客于肌肤所致。治宜活血散风止痒。处方:
外用:止痒药膏、黑蔹软膏(白蔹10g、用10%黑豆馏油软膏加到100g)前药连服9剂,痒止,皮损变薄,后以紫云风丸巩固疗效,5日后已基本痊愈。
例2侯某,男,67岁。1972年8月14日初诊。
周身散发片状肥厚、粗糙之皮损,奇痒,已10年余。于10年前四肢、躯干、颜面、臀部均有粗糙、肥厚之皮损,奇痒。曾经某医院诊断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多次治疗不效。来我院诊治。检查:患者表情痛苦,精神不振,颜面耳廓有轻度糜烂皮损,渗出液不多,作痒,躯干及尾骶部皮损肥厚,上覆少量血性痂皮,有明显抓痕。舌苔薄白,脉弦。诊为神经性皮炎。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以疏风止痒,养血润肤。处方:
外用:普连软膏、珍珠散。普连软膏药用:
服上方7剂后,皮损糜烂平复,渗出液减少,痒感已减轻,可以入睡。继服前方,局部只残留原粗糙之皮损,较正常皮肤稍厚,随之以秦艽丸、除湿丸内服。
秦艽丸药用:
除湿丸药用:
外用:五倍子粉、止痒药粉(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矾30g,乳香60g,轻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炉甘石30g)配合熏药疗法。
前后共计治疗2个月左右,痒感消失,粗糙肥厚皮损变薄,局部皮肤已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