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分四证荨麻疹,寒热滞虚重邪风

名医简介

赵炳南(1899〜1984),原北京中医医院教授,著名皮肤病学家。

本病分为四个类型:

一、风热(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处方1:

荆芥穗6g、防风6g、金银花12g、牛蒡子9g、丹皮6g、浮萍6g、生地9g、薄荷4.5g、黄芩9g、弹脱3g、生甘草6g。

处方2:

桑叶9g、菊花9g、杏仁泥4.5g、连翘9g、金银花12g、薄荷4.5g、甘草9g、丹皮9g、防风9g。

二、风寒(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脉浮紧。法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

麻黄3g、杏仁4.5g、干姜皮3g、防风6g、浮萍4.5g、白鲜皮15g、芥穗6g、蝉衣4.5g、陈皮9g、丹皮9g、生甘草6g。

三、滞热受风(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奇痒不眠,并有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吞酸,嘈杂恶心或腹痛等症,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红赤,舌苔白厚或腻,脉沉涩。法宜表里双解。处方:

防风9g、金银花15g、地肤子18g、芥穗9g、大黄4.5g、厚朴9g、茯苓9g、赤芍9g、甘草9g。

四、血虚受风(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酸、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脉沉细而缓。法宜益气养血,疏散风邪。处方:

生地30g、当归15g、赤芍18g、白芍18g、何首乌15g、黄芪15g、防风9g、芥穗9g、刺蒺藜15g、麻黄9g。

以上四型中,风热型较风寒型为急,治疗原则以祛风邪为主,用药都是辛散宣达的。对于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效果较好,风寒型及虚型疗效较差。对于慢性患者虽经治愈,近期已无新生皮疹,但为了减少复发,最好在治愈后再服药一阶段,或较长期服用丸药,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在治疗期间或在恢复以后,对饮食的禁忌也必须注意,应忌食鱼、虾、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例1张某,男,40岁。1973年6月9日初诊。

周身起红色风团伴有发烧4天。4天前,劳动后汗出较多,到室外乘凉受寒,下肢突然出现红色风团,臀部及腰部相继出现,昨天开始发冷、发烧,体温38℃左右,上肢及前胸、后背均起同样大片风团,4天来时起时落,但始终未能全部消退,头面部及上肢也感发胀、发红。风团初起时色淡,并高出皮肤表面,继而肿胀稍消,留有红斑,痒感特别明显,影响食欲及睡眠,大便干。1969年曾有类似发作,后来关节痛又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生病前未吃过其他药。检查:体温38℃,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散在红色风团,新发皮疹高出皮面,陈旧性皮疹留有红斑,皮疹成大片不规则形,头面、躯干、四肢等处泛发,有明显瘙痒抓痕,头面部及上肢明显肿胀。舌苔薄白,脉弦滑稍数。诊为急性荨麻疹。证属内有蕴热,风寒束表,发为㾦㿔。治宜散风清热通里。处方:

荆芥9g、防风9g、黄芩栀子9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苦参15g、刺蒺藜30g、车前子(包)30g、泽泻15g、大黄9g、全瓜蒌30g。

6月11日,服上方2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皮疹大部分已消退,但仍有新起的小片风团,肿胀已消。再接前方去川军,继服3剂。6月12日皮疹全部消退,夜间仍有散在新起小风团,其他均属正常,后又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复发。

例2李某,女,41岁。1971年2月10日初诊。

10余年来全身不断发生红疙瘩,痒甚。多发于躯干、四肢部位,时起时落,每早晚发疹较重,特别是冬季晚上入寝后更重,夏日亦不间断,曾经多方治疗不效。检查:四肢有散在指盖大或铜元大不整形之大片扁平隆起,淡红色。舌质淡苔白,脉沉缓。诊为慢性荨麻疹。证属先有蕴湿兼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交杂,缠绵不去,发于皮肤。治宜调和阴阳气血,兼以清热散寒,疏风祛湿。方药:

五加皮9g、桑白皮9g、地骨皮9g、丹皮9g、干姜皮9g、陈皮9g、扁豆皮9g、茯苓皮9g、白鲜皮9g、大腹皮9g、当归9g、浮萍9g。

二诊(2月17日):进服上方7剂,皮疹明显减少,只是早上外出后仍有少数皮疹,晚上也基本不发。

三诊(2月26日):又继服4剂后,皮疹即完全不发;又服3剂,临床治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7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