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静安(1922〜),成都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小儿顽固性湿疹的主要原因,乃因小儿素体脾肺两经蕴伏湿热,外受风邪入侵,湿热与风邪相搏、客于皮肤、郁结于腠理、发于肌表而成,《诸病源候论》说:“夫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所以然者,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湿,脾气湿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痈如疱,须臾生汁,热甚者则变为脓,随瘥随发。”因此,内有湿热,外受风侵为湿疹的主要原因。造成小儿素体脾肺两经蕴伏湿热的原因有二:其一为先天禀赋,其母怀胎之时,食物辛、燥,遗热与儿;其二为后天饮食不当,嗜食肥甘厚味、香、燥之品,使湿从内生,而成夙根。复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肤薄嫩,易于感受外邪,风邪入侵机体,与湿热相搏,经久不愈,而成顽症。临床所见,风、湿、热三者程度不同,其疹形也不同,症状亦有差异。其风偏盛者,皮疹多而瘙痒重,热偏盛者则红肿明显,湿偏盛者则易于糜烂流黄水。因此,在治疗上应从风与湿热入手,抓住这个关键。在临床上对小儿顽固性湿疹,针对其皮疹、瘙痒、糜烂、渗水四大主症处方用药,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则指导下,自拟“黄连消风散”治疗久治不愈的湿疹,收效甚佳。
方药组成:
方中以黄连为主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味苦,导湿毒从大便去,使湿毒解,夙根除;配以大青叶、紫草、丹皮、赤芍,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消斑,使疹去皮肤复原;白鲜皮、土茯苓、苦丁茶、虫壳等祛风渗湿,使湿去痒止;再配蜈蚣、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解毒,使风祛疹消。三组药物相辅相承,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效。
古今皆称小儿脾素不足,苦寒伐胃,中病即止,此言病势衰减其大半而止,或谓病证十去其七为中病。苦寒方药治病,不必尽愈而止。而验证于临床,对于小儿顽固性湿疹,多需应用苦寒解毒泻火之品,方能取效(黄连、大青叶、紫草、赤芍、丹皮皆苦寒之品)。若遵苦寒中病即止之戒,湿疹稍退而停用苦寒,往往造成余热余毒久久不愈,或稍时又而复燃,此皆治病不彻底之故。在苦寒之品中佐以益阴扶脾之品,也未必克伐脾胃,此为“有病病受,无病人受”之故。因此,对苦寒药的使用应针对具体病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小儿顽固性湿疹,长期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乃风邪侵袭人体络脉,而非单纯袭于肌表,因此,用普通的祛风、解表药取效较差。可选用虫药类的蜈蚣、全蝎、僵蚕,取其搜风通络之效,使深入络脉之风邪得解。若湿盛者尚可加茵陈、苦参、连翘;风盛者可加乌梢蛇,热盛者可加银花、蒲公英等品。
杨某,女,4岁,住成都市东城区。于1989年盛夏就诊。
患儿于1987年初皮肤部分出现湿疹,逐渐扩大到四肢、头面部,瘙痒、流黄水,经成都某医院等治疗,其湿疹仍时发时止,并蔓延到躯干,症状减轻时,皮肤颜色加深,干燥,脱皮后新皮完好,不留任何斑痕,舌质淡红,苔白腻;反之,症状加重时,皮肤无完好,流黄水,舌质红,苔黄厚腻。患儿就诊时,全身皮肤有血疱疹,奇痒难忍,抓破流黄水,黄水流到那里,就烂到那里,干后结痂,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此症为湿毒壅盛,用黄连消风散加减治疗近半月余,症状消失。以后以扶正固本的方法治疗而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