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内困病表治里详外治殊途同功

名医简介

朱仁康(1908〜),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大致可分为局限和泛发两大类。湿疹证分两类四型,治分内外,重在内因,病因心火、脾湿为主,治分内外,重在内治。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瘙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病疮;发于腿足的叫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本源于内因。中医著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肤而病生焉。

治分四证

—、湿热

此系血热脾湿,浸淫肌肤而成,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见有以下症状: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现大片红斑、丘疹、水泡,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痂后如松脂。可因瘙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最多见,治则以利湿清热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疱加银花、连翘;大便偏干加大青叶。

二、血热

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而成,相当于丘疹性湿疹。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瘙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则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用皮癣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鲜皮、丹参、生甘草

三、脾湿

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性湿疹。证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水窠(隐在皮肤内的水泡),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滑等。此型表现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鲜皮。

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四、阴伤

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多见于亚急性、泛发性湿疹。证见: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薄(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

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

本方生地、当归、玄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病情越来越坏。

外治法

1.溻渍法(相当于湿敷):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用黄柏或马齿苋或生地榆,选用1种。每用30g煎水取汁,置于盆中,待凉,用纱布6〜7层或小厚毛巾浸汁,稍拧,然后湿敷于皮损上,每5分钟重复1次,每次共20〜30分钟,每日约3〜5次。可达到收敛、清热、解毒作用。

2.药膏:急性、亚急性期,渗水不多,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可用湿疹膏:

青黛60g、黄柏末60g、氧化锌620g、煅石膏末620g、麻油620g、凡士林930g。

湿毒膏:

青黛150g、黄柏末310g、煅石膏310g、炉甘石末180g、五倍子末90g。

皮湿一膏:

地榆末620g、煅石膏620g、枯矾30g。

慢性期,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强的药膏,如皮湿二膏:

密陀僧末930g、地榆末460g、凡士林2800g、薄肤膏:

密陀僧末620g、白及末180g、轻粉125g、枯矾30g、凡士林1870g。

利肤膏:

雄黄枯巩松香各125g、皲裂性湿疹可用狼毒膏:

狼毒90g、槟榔90g、川椒90g、蛇床子90g、大枫子仁90g、硫黄90g、五倍子90g、朴硝90g、黄蜡250g、猪胆10个、麻油,1300ml。

3.粉剂:用于隐性或亚急性期,一般用药粉加植物油调成稠糊状,比药膏稍薄,涂于皮损上,此剂型比药膏较易于渗透。常用如青白散:

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末370g、冰片3g。

湿疹粉:

煅石膏末310g、枯矾末150g、白芷末60g、冰片15g。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8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