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五证

名医简介

朱仁康(1908〜),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本病大致可概括为下述五型:

一、寒郁血瘀

相当于脉管炎初期。由入水履冰,寒湿阻络,气血不调,气滞血瘀而致。证见脚痛不能履地,小腿肚作胀,走路跛行,下肢发凉发白,脚趾、脚背、足踩略现潮红,足背趺阳脉尚能触及,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祛风散寒,理湿通络,理气活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茯苓祛风理湿,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香附、当归、赤芍、川芎理气活血和营,加鸡血藤、伸筋草等通络活血。

二、寒凝络痹

相当于脉管炎二期。由寒湿阻于经络,血瘀脉络,气血不能贯注,阳气不能下达而致,不通则痛。证见患肢冰凉,脚趾、足背色现黯红,抬高患肢则现苍白、疼痛,不能踏地,行动困难,趺阳脉沉弱,舌苔白,脉沉细。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活血,回阳止痛。方剂以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出入。用熟附子、桂枝、麻黄温经散寒,炮姜、鹿角胶回阳,白芥子温通,当归、赤芍活血和营,炙甘草缓以和之。

三、寒郁化热

相当于脉管炎三期。由病久寒郁化热,热盛化毒,气阴两伤所致。证见患肢端发黑、腐溃、疼痛,坐立不安,常抱膝而坐,面色苍黑,心情急躁,口渴引饮,脉沉细数,舌绛。治宜补气行血,养阴清热,清解热毒。方用顾步汤。药用:生黄芪、当归、牛膝补气行血,玄参、石斛、天花粉养阴清热,蒲公英、地丁、金银花清解热毒。疼痛甚者,加犀黄丸或醒消丸或加罂粟壳、炙乳香、炙没药;黑腐不脱加穿山甲、皂角刺;夜不入眠者加茯苓、酸枣仁。

四、气血两虚

本证多出现于后期、恢复期。证见身体虚弱,面色萎黄,消瘦无力,疮口生长缓慢,历久不合,舌淡苔薄白,脉虚细弱。治当大补气血,调和营卫。方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太子参、黄芪、炒白术、茯苓补气以生血,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补血养血,五味子生肌敛疮,陈皮和胃。

五、湿热下注

本证多见于下肢湿性坏疽者。由湿热下注,热胜化毒,毒胜则腐所致。证见患肢紫红、浮肿,溃腐色黑,迅速向上扩展,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治当利湿清热,和血化毒。方以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赤茯苓、泽泻,利湿清热,地丁、菊花、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牛膝和血,车前子、木通导湿下行。

曾治苑某,男,21岁。左足第四五两趾先起豆大结节,发红疼痛,渐变黑色,阵发剧烈疼痛,痛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心慌。体查见下肢呈可凹性水肿,左足第四五趾干性坏死,脉虚大,舌淡而胖,苔薄腻。证属气虚血滞,瘀阻脉络,不通则痛,热胜肉腐。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药用:

生黄芪30g、香附9g、赤芍12g、桃仁12g、参三七3g、干地龙9g、鸡血藤30g、炙乳香9g、炙没药9g。

另服醒消丸,每次3g,每日3次。宗前方加减调治月余,痊愈出院。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2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