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孙泽民(1900〜),副主任医师。皮肤病内服药物的使用,必须审病求因,辨证用药。具有“风”的证候者,用祛风药以祛风散邪,并取“血行风自灭”之意,兼用养血活血药;具有“虫”的证候者,当以虫搜虫,处方中多用虫类祛风药,兼用利湿清热之品;具有“燥”的证候者,多选用滋阴养血润燥药,并兼用祛风药以标本同治;属湿者,区别湿之偏热偏寒;属瘀者,视病位或上或下,用药各有专司。根据皮肤病的痒疹、疮癣的不同表现,选择针对性的药物,不拘于一方一药,方可取效。
对于顽固性皮肤病和疑难病症,在不断寻找新药物的同时,每从理论上反复推敲前贤定论,对病因病理探求更正确更客观的解释,以改善和提高疗效。如红斑性天疱疮,认为本病存在气虚表不固的特点,故用大剂量黄芪补气固表;白癜风,前人多用活血祛风平肝之剂施治而少效,故提出本病应从肾入手,创制温肾活血汤取得了较好疗效。
皮肤病应内外结合,尤重视外治法。皮肤为人之大表,外治法是否得当对疗效有极大关系。因此,在外治的方法、剂型、炮制、处方、药物等方面,坚持博采众方,寻觅有效的偏方、验方,在实践中使用并改进,创制了许多新方,仿古而不泥古。如改进油膏制剂方法,原法是将中药浸油数天,然后熬枯取渣,改为以沸油煎半小时为度,特别是紫草、甘草、当归等,先行浸湿,待其半干,然后放入煎沸之油中,使药效得以保存。
湿疹是孙师最擅长的病种之一。认为主要是内在的湿热和外在的风湿之邪搏结于肌肤而发,每因气候环境以及嗜食鱼、虾、蟹等腥发动风之物而诱发。以清热利湿为主,一般用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木通、车前子等清热利湿止痒药。如见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尚可加入解毒燥湿之品;属久病脾胃虚损者,应从培补脾胃入手,使脾健则湿自化。常用基本方:
湿热证之偏热者,加黄柏、龙胆草各10g,茯苓30g,槐花、蚕沙各12g;偏湿者,加萆薢、泽泻、薏苡仁各10g。血热证于基本方内去苍耳子、地肤子,加丹皮10g、玄参12g,蒲公英、生地各30g;血虚证于基本方内去银花、苍耳子、木通、车前子、苦参,加大小胡麻、首乌各15g,刺蒺藜10g、玉竹12g,痒甚者尚可加用乌梢蛇或白花蛇、全蝎、蜈蚣等虫类药;对顽固性湿疹,或年老体衰者,症情缓解后可用生地250g、胡桃肉120g、猪油500g、冰糖500g,混和煎熬去渣取膏,每服15ml,开水冲服。
除内服外,尚应结合外治法,常用之方有:
1.四清散
共研细末备用。功能: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一切湿疹,脂水不多,瘙痒较甚者。
用时将本散30g,加3号料(硫黄、雄黄各120g,银珠30g,枯矾60g,共研细末)研匀,撒扑或加油膏调敷患处。
2.移风膏
制法:将药物浸入油中,春秋二季浸半月,夏季浸7天,冬季浸1个月,再熬枯去渣,加凡士林熬数沸,趁热投入黄蜡(冬季用280g,夏季用1000g,春秋二季用500g),后下樟脑,搅拌均匀,冷凝成膏。使用时涂敷患处。
功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润泽肌肤。
主治:一切湿疹,渗液不多,或久治不愈,皮肤粗糙肌厚,鳞屑脱落,并可治面游风。
附:本膏100g,加四清散20g,黄芪6g,轻粉3g,亦可治疗各类头癣、牛皮癣。
3.中草膏
制法同移风膏。用时以本膏500g、加入青蛤散90g,调匀外敷患处。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止痒。
主治:一切湿疹,渗液较多,兼治天疱疮、婴儿皮炎。
4.海珍松膏
制法:先熬沸凡士林,再倾入植物油同熬,趁热投入黄蜡(春秋二季用500g,夏季用750g,冬季用120g),离火后按油膏500g加入余药,搅匀冷凝成膏,适量涂敷患处。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主治:一切湿疹,妇女外阴湿疹,男子阴囊湿疹,亦可治皮脂溢出性皮炎。
银屑病多因血热、血瘀复感风邪而致,自拟“双根汤”。药用:
以清热凉血活血为主,辅以利湿祛风之品,随证灵活加减。同时外用银中膏外搽,取其清热润燥活血止痒之功:
(宗义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