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求源、诊病内外、兼治用方

名医简介

郭仲柯(1923〜),陕西中医学院教授。
治病求本
着眼全局,内外结合

《内经》曰:“治病求本”。临证应本着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辨证施治,内外结合,分别处理。不少皮肤病,是整个机体疾病在皮肤的反映,如药物性皮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不但有皮肤病病理表现,更有全身症状;又如败血症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则皮肤症状只是败血症的一种局部反应。因此,在治疗皮肤病时必须从全局出发,同时考虑必要的对症与个体特点,予以辨治。

在内外治法方面,应根据不同疾病,灵活地具体掌握。一些皮肤病以全身反映为主的如麻风、药疹等,要着重内治;一些皮肤病如慢性脓疱疮、癣类疾病,虽与全身有关,但以皮肤病变为主,且病变位置浮浅,应以外治为主;而有些皮肤病,如湿疹是一组炎性皮肤症候群,在治疗上应内外兼顾。

施法遣方
灵活善变,独辟蹊径

皮肤病从治疗途径上有内治和外治。临证时不论确立内治,还是外治之法,均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外科知识为基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结合皮肤病特点,不泥守于孤法死方,而是根据证情,灵活施法用方。主张:“为医之道,不可偏执,临证立法,施方用药,贵在灵活多变,方能取效”。这是由于患者体质强弱有异,病位有别,夹杂邪气不同,故具体治则亦当有别,应审证求因,随证加减。治疗皮肤病,或散风清热,利湿杀虫,或凉血活血,益气固表,或养血润燥,补益肝肾,调补冲任。各司病机,灵活变化,既能执持,又有圆活,能方能圆,运用自如。

治疗一些急性渗出性皮肤病(急性湿疹、脚癣感染、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善用“清热、凉血、利湿”之法,常以高氏萆薢渗湿汤加减化裁予之。根据病情,每伍以宣肺的枇杷叶、桑白皮;清肝的龙胆草、柴胡;清心的山栀、黄连、淡竹叶;健脾的陈皮、川朴;燥湿的半夏、苍术;通腑的大黄、枳实等。而对急性荨麻疹,则善以祛风止痒为法,方取经验方,荆防方、麻黄方之类。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因久病而致血虚风燥,加之瘙痒较著,患者精神负担较重,睡眠不足,致心神失调,而使皮肤病愈发愈重。故治疗时紧抓心神失调,血虚风燥之病机,善用安神养血润燥,佐以活血之法,以王氏当归饮子加减使用。如慢性荨麻疹加党参、蝉蜕、白芍、白术、合欢皮、珍珠母;神经性皮炎加夜交藤、远志、生牡蛎、鬼箭羽、皂刺;慢性湿疹加天冬、全蝎、乌蛇、薏苡仁、秦艽;斑秃加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去荆芥、防风、黄芪、甘草;皮肤瘙痒症加僵蚕、蝉衣、苦参、珍珠母、石斛、白鲜皮、五味子;银屑病加紫草、丹参、山豆根、赤芍,去荆芥、防风;脂溢性皮炎加赤石脂;各种紫癜加茜草、仙鹤草、三七粉等活血止血药。

例1张某,女,31岁。1982年11月10日初诊。

全身皮肤瘙痒半月,夜间较重,愈搔愈痒。

来诊时皮肤可见广泛抓痕、血痂,糜烂及肥厚,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滑。证因有孕,气血不足,又加劳累,而致血虚风燥。遂拟当归饮子加合欢皮、夜交藤。每日1剂,水煎服,共进9剂而愈。

对某些顽固性的皮肤病,具有皮肤肥厚,苔藓性变,瘀斑,皮肤色素沉着,结节性红斑,瘢痕疙瘩,疼痛,盘状或部位固定性皮疹等表现者,则常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则。方用软皮汤、解毒活血汤、散瘀活血汤之类。如治疗毛发红糠疹,据本病皮损以毛囊性角化的小丘疹、上有淡红色鳞屑、皮肤粗糙等为主,符合《金匮要略》肌肤甲错”这一病机,而采用散瘀活血汤为主治疗,取得良效。

临证还善用虫类药物,且常以虫类药物为主组方。如自拟之全虫汤、乌蛇败毒汤等。此类药有搜风止痒,化瘀通络,熄风理气,解毒,壮阳益肾之功效,但有一定毒性。故用时必须辨证明确,选药精当,掌握好配伍、剂量、疗程。又因该类药其性多燥,宜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胡麻仁、生地、麦冬、玄参;又攻坚之剂,多为咸寒,宜配伍辛温活血和络之品,如川芎。这样能制其偏,而增加疗效。

在辨证用药的原则下,还结合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处方。如治疗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常加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治疗脓疱疮,常加有抑菌作用的蚤休、千里光、银花、黄芩、黄柏、连翘;治疗真菌性皮肤病,习用土槿皮、大蒜、丁香、黄精、桂皮、茵陈、苦楝子等抗真菌药;治疗疣类皮肤病,自拟祛疣汤。

板蓝根30g、香附15g、木贼30g、连翘15g、马齿苋30g。

内服外用。

例2杨某,男,30岁,农民。

自述左胸腰部起小水泡,烧灼疼痛难忍1周,曾服多种西药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无效。

检查:左胸前至后背腰部簇集红斑、水泡性皮损6处,个别为豆大水泡,触痛明显,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诊为缠腰火丹(带状疱疹),证属肝胆火盛,湿热搏结。治以泻火利湿,解毒止痛。处方:

龙胆草12g、黄芩10g、木通10g、车前子12g、当归10g、生地10g、板蓝根15g、马齿苋30g、延胡索12g。

水煎服,3剂。

外用:金黄膏外敷,每日1次。

二诊:6剂后,皮损基本干燥,结痂,痛除。上方加丹参15g、赤芍10g,继服6剂。

三诊:12剂后,皮损痊愈。

巧用外治,匠心独运皮肤局部损害,是皮肤病病情的真实反映,皮肤损害的性质,有无渗液是选择外用药的主要依据,所以临证时务须详察皮肤损害的情况,探求其病因病机,以辨别病性之急慢及不同类型,从而采用涂、敷、搽、洗之剂。

急性期宜缓和治疗,当用性质温和,挥发性好,无刺激性的药物;慢性期加强治疗,宜用透入性强,富于刺激性的药物。

皮损有明显渗出者,均用水溶液湿敷,以散热,减少分泌,消炎止痒,保护创面及药物的持久作用。如黄连液、明矾水等。无渗液者,可外用药粉、粉水剂,如二妙散、炉甘石洗剂;少量渗液宜用粉油剂,而不用刺激性强的酊剂或不透气的软膏,以免加重病情。慢性皮损,粗厚革化者,以外搽药膏为主。膏剂、散剂因作用表浅,透入性不好,故对慢性皮炎一般不用。对亚急性损害以糊剂、膏剂为主。

关于中药外洗的应用,中药外洗不同一般单纯的热疗和水疗,而是药物经过煎煮后,其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通过温和药力的化学渗透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浸润吸收,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加,免疫力提高,且方法简便,效果显著。故对某些肥厚瘙痒性皮肤病,常用祛风止痒,杀虫解毒,疏通血脉的除湿止痒洗剂

蛇床子30g、地肤子30g、花椒10g、苦参20g、明矾30g。

百部洗剂

百部120g、苦参120g、蛇床子60g、雄黄15g、狼毒90g。

治疗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湿疹等,长期使用,效果甚佳。

不论急、慢性皮肤病,均应避免搔抓、热水烫、肥皂擦洗、剧性药物涂擦等刺激,不少皮肤病要忌食辛辣食物,如鱼、虾、蟹等动风之物;对幼年及女性患者面部、外阴部,不宜涂擦刺激性较强、浓度高的药物。

几种皮肤病之治疗

一、银屑病

该病的病因病机虽有诸多方面,但究其实质主要在于血热。由于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热,毒热伏于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生热之品,致血热内盛,加之复受风热,毒伏血络,伤血化燥而成。创生元饮,药用:

生地15g、玄参15g、栀子12g、板蓝根15g、蒲公英10g、地丁12g、野菊花10g、桔梗10g、当归10g、赤芍10g。

每日1剂,水煎服。

对该病要重视早期防治,痊愈患者,应注意巩固疗效,贝母12g、土茯苓12g、梧花粉10g、甘草6g,因病程长,诱发因素多,要防止复发。

例3林某,男,46岁,干部。1981年1月就诊。

主诉:因感冒后,四肢伸侧及背部出现红色皮疹20天,皮损见上述部位有绿豆大丘疹及斑片,上覆银屑,舌红紫,脉弦滑。经服生元饮15日后皮损色淡,鳞屑减少,新疹停止出现。21天后,背及前臂大部分皮损消退。33天后临床痊愈。

二、湿疹

湿疹是常见皮肤病之一,其病因为风、湿、热之邪内侵,其机理为脾湿内蕴,流溢肌肤,加之风邪外袭,久郁化热,导致营卫运行失畅而病,延及后期,病久邪深,伤阴耗血,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呈皮肤干燥的慢性病变。急性期以湿热为主,慢性常伴血虚。久居湿地、气候变化、季节因素、多食生冷甜腻之物或过食高粱厚味、嗜酒等,为其诱因。在辨证上,首先辨明风、湿、热、营虚、血燥,再分清孰轻孰重,可从皮疹的色泽,疮面的干湿,痒感的差异以及发病部位几方面辨证。在施治方面,主张标本兼治,内外俱施,以运化脾土为主。临床分四型:

1.风湿偏盛:治宜疏风胜湿。自拟湿疹1方。药用:

羌活、党参、白鲜皮、茯苓、当归、僵蚕、蝉蜕、荆芥、防风、藿香、厚朴、陈皮。

若舌苔薄黄,口干,加苦参、知母、黄芩,去羌活;体实去党参;体虚加白术。

2.风热挟湿:治宜祛风清热渗湿,用自拟湿疹2方。药用:

桑白皮、黄芩、荆芥、山栀、连翘、赤芍、防风、木通、车前子。

若有表症,加牛蒡子;渴饮者,加石膏、知母,去桑白皮;心烦尿赤,加生地、赤苓;剧痒,加苦参、白鲜皮、僵蚕。

3.湿热偏盛:以清热利湿为主。用自拟湿疹3方。药用:

野菊花、马齿苋、生地、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萆薢、土茯苓、白鲜皮、海桐皮、蛇床子。

若病发于上部,加羌活、葛根、升麻,去黄连、黄柏;病发于下部,去黄芩、栀子,加木通、滑石;热毒重,加连翘、丹皮、蒲公英,去蛇床子、土茯苓。

4.血燥生风:治宜养血润燥驱风,用自拟湿疹4方。药用:

乌梢蛇、当归、川芎、赤芍、白蒺藜、生地、荆芥、防风、胡麻仁、玄参、麦冬。

若吞咽干燥者,加天冬;有瘀血者,加丹参、红花、紫草;苔藓样变,加三棱、莪术。

对顽固性皮损时有糜烂、渗液,瘙痒无度,常用全虫方。药用:

全蝎、皂刺、猪牙皂、白蒺藜、炒槐花、枳壳、苦参、荆芥、蝉蜕、灵仙。

外治:湿热偏盛,糜烂渗液,瘙痒无度者,给予生地榆15g,马齿苋30g,水煎湿敷。渗液减少后撒布青黛散、黄连油;以丘疹为主者,用三黄洗剂;皮损浸润脱屑,用除湿止痒汤或紫草油膏、吴海膏(吴茱萸、海螵蛸各16g,凡士林适量)。

例4王某,男,58岁,工人。

患阴囊湿疹,反复发作。皮损见外阴及股内大片潮红,阴囊水肿,间有大片糜烂,小片渗液,边缘有少量结痂与内裤粘连,伴剧痒,心烦不安。经用湿疹4方内服及外治,3剂后炎症明显减轻,渗液停止,疮面干燥,继续治疗6天后痊愈。

三、青年痤疮(粉刺)

《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本病是常见的青春发育期皮脂腺疾病,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辛辣之物,致脾胃湿热,复受风邪,蕴滞肌肤,搏结于面而成。治宜宣肺泄热,凉血利湿化瘀。创方消痤汤,药用:

丹皮、枇杷叶、大黄、赤石脂、当归、赤芍、生地、薏苡仁、红花。

感染者,加蒲公英、地丁、二花;有囊肿,加夏枯草、贝母、三棱、莪术、丹参;肺经风热盛,加鱼腥草、桑皮、白花蛇舌草;脾胃湿热盛者,加大薏苡仁量,或加苦参,或合茵陈蒿汤;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凌霄花或合逍遥散。同时配合恰当外治之剂,可缩短疗程。常用5%硫黄软膏、三黄洗剂。

例5蒋某,男,工人。

面部痤疮,挤之有粉状物伴豆大小疙瘩,反复发作2年。伴发痒、口干、便秘,皮损见面部油腻多脂,散在米粒大暗红色丘疹及结片状结痂,个别呈黄豆大囊肿。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滑数。诊为囊肿性痤疮。证属肺胃湿热兼血瘀。治则:清热化湿,佐以宣肺化瘀软坚。处方:

消痤汤

去当归、生地,加夏枯草15g,三棱12g,莪术12g,丹参12g,苦参10g,苍术10g。

水煎服,每日1剂。

外用:5%硫黄软膏。

10剂后皮损减轻,囊肿软缩。20剂后病告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急性皮肤病多湿热
主用萆薢渗湿汤

萆薢渗湿汤出自《疡科心得集》,为外科皮肤科常用名方之一。由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八味药组成。

皮肤为人之卫外,毒邪侵犯,首当其冲。急性皮肤病,每因湿热熏蒸肌肤或兼感风邪而引起,故大凡皮肤病的急性期,皆可以萆薢渗湿汤化裁与之,湿重宜兼温化,热重宜兼清利,兼挟风邪宜疏风散邪,实证宜兼攻逐,虚证宜兼扶正。总之临床应用此方时应坚持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则疗效甚佳。

一、杷桑萆薢渗湿汤

即本方去泽泻加枇杷叶、桑白皮、辛夷花、赤石脂、白芷。用于因过食油腻之物,致肺胃湿热,复受风邪,蕴滞肌肤,搏结于头面、颈部的急性皮肤病,如痤疮感染,面颈部的接触性皮炎,大头瘟(包括颜面丹毒)。证见皮肤潮红,双目俱肿,眼睛赤痛或面颈部红斑、丘疹、水泡,脉浮数或滑数者。方中炙杷叶、辛夷花质轻上浮,可直达肺胃,有清宣降气之功,桑白皮有泻肺利尿之效,其性寒凉,经归肺胃,可清肺胃热毒;赤石脂、白芷可增强宣肺清热,抑制皮脂渗出的功效。

例6董某,女,17岁,农民。1984年7月5日诊。

证见颜面、双手背皮肤潮红,起皮疹,灼痒。患者于4天前,觉面部干燥不适,故而洗脸后搽雪花膏1次,6小时后,颜面、双手背发红、灼热、麻木、肿胀,其上起小丘疹。即到当地治疗,不效。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为肺胃湿热,搏结于面。方用:杷桑萆薢渗湿汤去黄柏,加生地12g,黄芩10g,大青叶15g。水煎服,进6剂,皮损消失而愈。

二、柴胆萆薢渗湿汤

即本方去泽泻,加柴胡、龙胆草、当归、黄芩,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搏结或肝胆之火妄动熏蒸肌肤,循经外溢而致之胸腹、少腹、阴部皮肤病,如带状疱疹、阴囊急性感染、妇人阴痒等。证见局部皮损潮红,灼热刺痛如火烧火燎,水疱壁紧张或患处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该方既可清热解毒利湿,又能泻肝胆之实火。临证若遇疼痛较著者,需加化瘀通络之品,如元胡、金铃子、乳香、没药、丹参之属,亦可合芍药甘草汤疗之。若局部肿胀明显,糜烂而汁水频流,需重用生苡仁,易赤苓为土茯苓,瘙痒甚加苦参、海桐皮、全蝎、僵蚕。

例7王某,男,45岁,工人。1983年5月16日诊。

自述胸腰部起水泡,烧灼疼痛难忍,伴口苦,烦躁易怒,大便干燥3天,曾用西药病毒灵、维生素B12等药无效。

检查:右胸部及腰部簇集红斑水泡皮损7处,个别呈豆大水泡,触痛明显,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证属肝胆火盛,湿热搏结。治以泻火利湿,解毒止痛之法,拟以柴胆萆薢渗湿汤去黄柏,加板蓝根15g,马齿苋30g,延胡索10g。水煎服。

外用:金黄膏外敷。

用药6剂后皮损基本干燥,结痂,疼减。9剂后,皮损痊愈。

三、蚤休萆薢渗湿汤

即本方去泽泻、黄柏,加蚤休、马齿苋、黄连、栀子。用于暑邪湿热侵入肺经,不得疏泄,热盛则肉腐为脓所致之化脓性皮肤病。如泛发性脓疱疮、多发性疖病、暑疖、皮肤外伤感染等。证见:局部起脓疮,以头面、四肢为多,密集而色黄,围绕红晕,破后糜烂,或伤处红肿,脓水频流,浸淫四窜,自觉瘙痒,伴身热不扬,胸闷,便干,尿短赤,舌红,脉濡数者。方中蚤休、马齿苋、薏苡仁3味量至30〜60g;若脾胃虚,湿盛者,去栀子、黄连,加山药、扁豆。蚤休、马齿苋性味甘、苦寒,清热解毒而无伤脾败胃之弊,故以重剂投之;黄连、栀子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诸药合用达清利湿热,泻火解毒之效。

例8仁某,女,16岁,学生,1984年9月1日诊。

全身出疹,起脓疮,剧痒,以夜间为甚1月余。有疱疮接触史。检查:双手指缝、前臂、腋窝、股内侧及小腿屈侧可见大片状较密的红色丘疹、脓疱疹,部分脓疮已破、糜烂,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血痂,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数。诊为疥疮(脓疥),证属湿热郁肺,虫毒外袭。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杀虫之法。方用蚤休萆薢渗湿汤去赤苓,加苦参12g,土茯苓15g,3剂。水煎服。

外用:10%硫磺软膏涂搽。

二诊:服药后炎症减轻,痒可忍受,脓性分泌物减少,部分病损基本干燥,有脱屑。继用上方化裁加减,治疗1周,皮损恢复正常。

四、凉血萆薢渗湿汤

即本方去泽泻,加生地、赤芍、紫草、白茅根。用于湿热内蕴或禀性不耐,食入忌物,蕴热成毒,郁于肌肤,充于腠理,浸淫皮肤,甚则毒热入营,致气血两燔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该类疾病,一般在上部的病变多兼风热,瘙痒多兼风邪,渗液过多,大都属脾胃湿热。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内外治法同施,以凉血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病发于上部去黄柏,加菊花、蔓荆子、升麻;病发于下部加牛膝;热毒重加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血热而见出血点、瘀斑者,加生地榆、茜草、仙鹤草、芥穗炭,以增凉血止血的作用;剧痒者,加刺蒺藜、白鲜皮、白僵蚕;反复发作者,加丹参、当归、黄芪、苍术;有里热实证加大黄、枳实,以增强凉血、化瘀、通腑泄热之效。

例9李某,男,24岁,工人。1983年5月7日诊。

患泛发性湿疹已3年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每在夏秋季较重,自觉瘙痒难忍,抓之则糜烂,汁水淋沥,甚为痛苦。诊见皮肤潮红,颈、胸及阴囊、四肢有较密集之红色小丘疹,部分皮损呈糜烂、渗液、结痂状,对称分布,舌质红、苔黄腻而少津,脉弦数有力。证属素体血热,复受湿热之邪,湿热交蒸于肌肤,不得外泄而发为湿疹,拟清热利湿为法。用凉血萆薢渗湿汤加野菊花30g。水煎服,6剂。

外用:生地榆、马齿苋。水煎湿敷,6剂。

已干燥、结痂。继用原方6剂,共治疗24天,皮肤疾患乃愈。

五、土苓萆薢渗湿汤

即本方去赤苓,加土茯苓、牛膝、地丁、银花。用于火毒、湿热下注,郁于肌肤而致之下部皮肤病,如下肢丹毒、足癣感染、大脚风等。发生在下部的皮肤病,只要有腿肿足胀,局部疼痛,都可用此方加减治之。若局部肿而焮红、灼疼,此为毒热炽盛之象,宜合黄连解毒汤;若肿甚而没指,宜兼化瘀通络加丝瓜络、透骨草、地龙、王不留行等药,亦可用白茅根、赤小豆;若坚肿难消者宜加活血透托之品,如穿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等;足癣奇痒难忍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海桐皮。

例10张某,男,37岁,工人。1983年6月8日诊。

自诉右脚红肿疼痛,糜烂,灼痒1周。曾患脚气1年余,1周前右脚趾间瘙痒、灼热,起水泡,糜烂,流液,肿痛不能行走。经某医院治疗不效。检查:右足背肿胀(++),皮肤潮红,趾缝有密集性小水泡,个别处皮肤发白,糜烂渗液,基底面潮湿鲜红,舌质红,脉滑数。诊断为足癣合并感染。证属湿热下注,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法。处方:土苓萆薢渗湿汤加白鲜皮、地肤子各12g。2剂煎服。

外用:五加皮、地骨皮、大枫子、白矾各15g,皂角、醋酸铅各10g。水煎湿敷。

二诊:右足肿痒渐消,渗液减少。继用上2方,内服外洗,并外用新脚气粉扑撒,而告愈。

(白崇智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