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解毒,化瘀泄浊

名医简介

叶景华(1929〜),上海市第七医院主任医师。

叶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多数是由于慢性肾脏病日久未愈,迁延反复,持续反展,而导致肾实质严重损害的晚期综合征。本病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反复感受外邪,导致脏腑受损,湿浊邪毒瘀滞为患。中医学认为:肾为藏精泄浊之总汇,脾为水谷运行之总司》病邪滞留体内,日久郁而化热,湿热毒瘀相结,阻遏三焦,升降之功失常。内伤于脾,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谷精微化生无权,气血生化无源,下伤于肾,肾失气化,分清泄浊失职,浊阴不能外泄,日久导致脾肾亏损,气血亏虚。由于三焦升降功能失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泄不泄,当藏不藏,以致机体内生之毒不能排泄,日积月累,使血中氮质之类滞留而明显升高,水谷精微之物不能固摄而外流,尿中出现蛋白及红细胞。肾衰日久,气损及阳,阳损及阴,导致肝肾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亢,与体内湿热浊邪蕴阻,而致血压持续升高。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导致各种出血,衄血等,造成阴阳乖乱、恶性循环的严重局面。《黄帝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叶师认为:脏气衰败,湿浊邪毒泛滥是肾功能衰竭病机变化的关键。

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较长,各阶段的证候表现繁多,叶师认为,应抓住疾病各阶段变化的主要矛盾,方能审因论证,抓住疾病的本质。叶师认为,本病以正气虚损围绕整个病程,尤其以肝脾肾功能的衰退为突出。由于运化无权,气化无能,升降无常,开阖失度,以致湿浊邪毒瘀滞为患,且反复发作,内外之邪相合,使病情加剧。临床常见乏力纳呆,泛恶呕吐,头晕头痛,腰酸痛,浮肿尿少,衄血,舌质淡胖或淡暗,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数或细数,或见沉细等。一旦感受外邪,亦可有恶寒发热,咽痛咳嗽,尿少浮肿加剧,所以,临床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感受外邪而导致症情的加重,是来诊的一种常见情况。临床为便于掌握治疗,叶师从错综复杂、虚实夹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矛盾,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两大类。

1.脾肾亏损,气血两虚,湿浊滞留:常见浮肿,腰酸腰痛,纳呆泛恶,面色萎黄,尿少便溏,舌质淡胖或淡暗,舌苔较腻,脉沉细或细弦。若湿浊化热,可见口干引饮,舌苔薄黄,脉细较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感受外邪时可见恶寒发热、咽痛咳嗽等。

2.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湿热蕴阻:常见头晕头痛,耳鸣腰酸,纳呆泛恶,鼻衄,口干引饮,面色灰滞,舌质淡暗,苔薄少或薄黄,脉弦数或弦细,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若感受外邪可见恶寒发热、咽痛咳嗽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呈进展状态,临床证候相当复杂,虚实夹杂为患,虽可概括为两大类,但不能刻舟求剑,应根据病情进展的不同情况,寒热虚实的不同变化,而随时确定祛邪与扶正侧重的不同方法。

扶正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泄浊,内服、静滴、灌肠、外敷综合

叶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重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促进肾脏对氮质的排泄,纠正体内阴阳失衡,保护脏腑功能,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病人的生命。治疗时单纯用一张方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采用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施治原则。叶师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采用内服、静滴、灌肠、外敷等综合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

1.中药内服

慢性肾功能衰竭按中医论治原则,叶师强调急则治标,缓则图本。关于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标本的认识,叶师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以肝脾肾亏损,阴阳气血俱虚为本,湿浊瘀毒滞留为标;另一种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本,新感外邪为标。所以宜根据标本之不同,分阶段治疗,但总的治法为扶正解毒,活血化癣,利湿泄浊。自拟基本方:

徐长卿、留行子、土茯苓、皂刺各30g,生大黄10〜30g。

若以正虚为主,扶正祛邪并进,表现为脾肾虚损,气血亏虚者,宜益肾健脾,祛瘀泄浊,基本方加黄芪、党参、白术、仙灵脾、楮实子、金雀根各30g,甘草4g;表现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宜育阴平肝,清利泄浊,基本方加生地、天花粉、地骨皮、黄柏、知母、地龙、夏枯草各10g,青木香6g,甘草4g,另选用生晒参煎汤代茶。叶师认为正虚为主的病例,多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比较稳定阶段。

以邪实为主时,往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变在进展阶段,临床表现为浊邪壅滞或感受外邪,多见于肾功能中度以上损害。治拟祛邪为主,清解通腑,祛瘀泄浊,常用基本方加黄连3g,陈皮、姜半夏各10g,半枝莲、毛冬青、紫苏、白茅根、六月雪各30g,舌苔厚腻者加厚朴10g,制茅术15g。根据病情轻重不同,耐受药物程度之别,一般每日服1剂,有的每日服2剂,每3〜4小时服药1次,以增强疗效。

2.中西药静滴

选用丹参针剂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每日静滴1次;或选用茵栀黄针剂30ml,加入50%葡萄糖液500ml每日静滴1次;或两种药物同时应用,若尿少而无出血倾向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针剂20〜30ml,每日静滴1次,对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利尿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少量衄血者,叶师认为活血能止血,上述药物一般还是可用的。

3.中药灌肠

灌肠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是泄浊外出的途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正虚邪盛,湿浊瘀毒滞留于内,不堪内服之剂峻攻,又须导邪泄浊,故取峻药缓用。选用生大黄(后入)15〜30g,生牡蛎60g,蒲公英、六月雪各30g,浓煎200ml,作保留灌肠,并叮嘱病人灌肠10分钟后右侧卧位,使药汁能在肠道内保留2小时以上,以充分使药汁与毒素交换,对促使毒素排泄,降低血中氮质有一定疗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次。

4.中药外敷

外敷方法很多,叶师主张敷贴,擦涂,拔火罐等。常用二黄膏外敷双肾俞,对尿少者有一定利尿作用;丁桂散、甘遂粉等,调成丸状,用香桂活血膏固定,敷贴神阙穴,有明显消胀利尿作用;止呕粉调成丸状,外敷神阙穴,有缓解尿毒症毒素所致的恶心呕吐作用;自拟肾衰粉调成丸状,敷贴神阙穴,有泄浊排毒作用。

温补须慎用,杂药不乱投

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滞留较严重的病人,阴阳气血俱虚。叶师认为,有些病人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胖等阳虚表现较为明显,但切不能因此忽视湿浊瘀毒内蕴而妄投大剂附桂、红参之类温补之品,以免助邪暗耗阴血,促使病情恶化造成出血,使体内浊邪滞留不能排泄,而反助邪势。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较长,治疗不易速效,必须坚持长期系统综合治疗,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到处奔波求医,杂药乱投,而使患者旅途疲劳,反复感邪,貽误病机,使病情加重。或缺乏长期治疗的耐心,不坚持遵照医嘱用药,亦是临床不能取效的关键。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现代医学虽有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脏移楦等优势,但由于受条件和经济的限制,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所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一些名老专家的学术观点,应加以总结,发扬和推广。

(王莉珍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1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