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益气肺脾肾,化瘀通腑泄浊毒

名医简介

薛盟(1917〜),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著名临床家。

我治疗慢性肾炎,大体上采取疏风宣肺,化湿健脾,温阳益肾,同时重点突出以益气为先,活血通腑为佐,既照顾脾肺肾三经同治,又使上下水气得以升降。兹分别简介如下。

宣肺阳以化气机

古有“治水先治肺”之说,王孟英指出:“肺气清则治节有权,下行自畅,气化咸藉以承宣,故清肺药皆利小便。”慢性肾炎早期,病邪中人犹浅,势虽骤而易治。此时多为肺虚表实,起病由外感风寒,内挟伏湿,流连营卫之分,浸淫肌腠之间,肺气不能卫外,又无以肃降。故以水肿为主症,尿量甚少,或伴痰咳喘逆,恶寒发热(或无寒热),腰酸重,口淡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缓或濡涩。尿常规检査有蛋白尿、血尿、管型或低比重尿等。疏宣上焦阳气,水道即可通调,正寓提壶揭盖之意。

韦某,男,20岁。患者幼小有慢性肾炎史,近因急性感染复发,症见全身浮肿,畏冷,面色苍白,重病容,气息喘促,精神萎顿,不思饮食,口微渴,尿量涩少。舌苔白薄而滑,脉弦细数。尿检:蛋白(++++),红细胞(+++),脓细胞(++),颗粒管型(+)。此风水相搏,壅遏上焦,宜固卫疏风宣肺,药用净麻黄、苏叶、防己、防风、生黄芪、带皮茯苓、苦杏仁、苡仁根、益母草、凤尾草、生白术。服5剂,浮肿渐退,复查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继见头晕、腰酸乏力,小溲仍欠通畅,肾虚之象已萌。原方去杏仁、益母草、凤尾草、麻黄,参入肉桂、附片、菟丝子、苎麻根,调治1月而愈。

升脾阳以制内湿

脾居中土,喜燥恶湿,若脾阳不振,土难制水而遭反侮,水湿不从气化,必泛滥三焦为患。逆于上则呕哕不食,口淡乏味;留于中则脘胀气痞,胸膺满闷;积于下则尿少,腹胀便泄;困于全身则见浮肿,肢重神倦等症。这些证候群,于肾炎晚期较为多见。水虽治于脾,实统于肾,肾寒命门火衰,脾气失其温养之源,故脾病总不离乎肾。叶氏《临证指南》曾有“脾阳宣动则运,温补为是”的见解。肾炎病程较久,水肿持续不退,尿蛋白长期流失,小便清利,形寒颜面色萎,皆属脾肾之阳两虚。宜用实脾饮加减,以行水温中。浮肿气虚者,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桂枝,以益气通阳。此类方药,配伍得当,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沈某,女,45岁。半年前出现浮肿,下肢沉重,全身乏力,经当地医院检査: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血肌酐198.9/xmol/L(2.25mg/dl),尿素氮10.6mmol/L(29.8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31mmol/L(31容积%),胆固醇9.0mmol/L(350mg/dl)。住院治疗2月,症状有所改善,返家后,因坚持田间劳动,不久突发腹痛泄泻每日6〜7次,肿胀增剧,溲少色清,神疲嗜睡,纳呆,时有低热起伏。经来我处诊治,察其脉象细软,舌苔白厚。证属肾病迁延不愈,复因劳累饥饱失时,脾阳久困,湿胜而致濡泻。拟升阳健脾,化湿温下。药用:生黄芪、潞党参、炒白术、淡干姜、升麻、葛根、茯苓、广木香、马齿苋、车前子、陈皮、制苍术。服上方一周后,泻止热除,小便通利。唯仍感腰酸,蛋白尿反复出现。脾阳虽已渐振,肾元未固,因去升、葛、马齿苋、车前子,加益智仁、补骨脂、淫羊藿、仙鹤草缓调其后,兼服肾气丸。越3月,诸症平复。

益肾阳以扫阴霾

肾为先天之根,主蛰封藏之本,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能藏精气而不泻,又可助膀胱行决渎开合之机,使水液代谢复其常度。若当藏者不藏,当泄者不泄,即难免精华外渗(尿蛋白流失),湿浊内留(非蛋白氮蓄聚),水病因以形成和发展。蛋白是肾脏精液的基本物质,能否及时控制尿蛋白的丢失,提高病人的血浆蛋白浓度,是取得病情转归的关键。反之,长期的尿蛋白大量流失与血浆蛋白浓度过低,可反映肾脏病损的逆向动态。严重的慢性肾炎,可因肾阳久虚不复,导致尿毒症,甚至肾功能衰竭。因此,注意全天排尿量的多少,并结合实验室检査,观察有无头晕心悸,呕吐泛恶,胸闷不食,以及尿闭、尿少,或口鼻、阴道出血等险恶症状,尤有必要。此等证预后大多不良,宜温养脾肾阳气,利水制浊,以求转危为安。我曾用自拟温肾化毒汤治肾炎尿毒症,疗效满意。

汪某,女,67岁。患有老慢支,长期痰喘咳嗽。数月来,患慢性肾炎尿毒症,伴肾功能不全。一度住院治疗,效不显,改就中医诊治。自诉胸闷,怕冷,心悸,头昏,小溲日解不足500ml。察其面色无华,重病容,语言低沉,浮肿,不时泛恶,呈严重酸中毒现象。同时咳喘多痰,口干。脉弦涩,舌苔灰腻、质淡。检査:尿素氮31.4mmol/L(88mg/dl),血肌酐866μmol/L(9.8mg/dl),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20%以下,血红蛋白3.5×1012/L。乃予自拟温肾化毒汤,药用:黄芪、附子、生大黄、蛇舌草、三叶青、葎草、丹参、生地、熟地、萸肉、炒焦扁豆、上肉桂、冬葵子、苏叶。服药后,尿量略增,症状有改善,继见阴道出血,肌肤灼热感,肾绞痛,有时咳喘加剧。主方基本不变,常以阿胶、北沙参、炒杜仲、天麦冬、鸭跖草、丹皮、地骨皮等出入其间。因其重度贫血,输血有困难,嘱每日另炖别直参3g、服用。调治半年余,病情已趋稳定,小便通利,各种临床症状亦基本缓解,唯尿素氮略高于正常值,尿中偶见蛋白(+)〜(++)。后以补气益肾健脾药巩固之。

敛浮阳以安阴络

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病情一般较为复杂,治疗棘手,从临床诊断分析,多数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胶原性疾病,以及其他外邪感染等。其中狼疮性肾炎,虚多实少,是气血阴阳均受病损,累及肾脏,初起以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发热、关节酸楚等为其特征,且病势发展快,病程长,用常规疗法往往难以奏效。探讨本症的病理变化,应考虑水病及血,阳损及阴,以扶正益气养阴,脾肾同治为主。如属血瘀水肿,则宜先去其实,后补其虚。

于某,女,31岁。夙有慢性肾炎,病症迁延反复,已历二载,近年面跗浮肿加重,尿量不畅,体温时有起伏,波动在38.6℃〜39℃左右,齿衄,口干,手足灼热,盗汗,形态疲惫不堪,腰酸膝软,经闭5月。并经常感冒,头晕,咳嗽。检査:血中出现狼疮细胞;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脓球、管型偶见。舌苔黄腻、质淡,脉细涩无力。证属气阴两虚,湿浊伏于营血之分,而致水阻血瘀。根据景岳“治水先治气”和“病在脉,调之血”之旨,虚实兼顾,气血双调,或可有济。药用:生黄芪、生熟地、当归、白芍、银柴胡、青蒿、炙鳖甲、防己、鸭跖草、淡附片、生川军。服5剂,身热、浮肿渐退,但尿少,经闭,腰酸,头晕泛恶。去防己、银柴胡、青蒿、鳖甲,加制女贞、旱莲草、鸭跖草、丹皮、半枝莲、半边莲、乌梅炭、丹参。先后服药60余剂,症状明显好转,月事已通,水肿全消,蛋白尿、血尿已较少出现。

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对水病的辨证论治,并不局限于以肺、脾、肾三者为纲,而是要有选择地掌握主证,实行统筹兼顾,又不应主次不分。盖脏腑相通,有病则无处不受侵袭,反映出各种症状。如肾性高血压,表现有头晕,心慌,耳鸣,口苦而干,下肢乏力,乃水不涵木,肝阳化火上冒,血压过高,服药长期不降,对肾炎预后多数欠佳。再有肝肾综合征,起病时易为肾病所掩盖,及至检查谷丙酶、锌浊度、黄疸指数升高,甚至已出现肝硬化腹水时,始感治疗棘手。又如肾炎尿毒症晚期,出现胸闷,心悸,短气,冷汗,脉微欲绝,呈心力衰竭之象,是肾衰而致心阳耗散。肾为真火,心为君火,二火俱灭,危亡立至。此外,蛋白尿未控制而反见红细胞、脓球增多,乃肾虚湿热下注,合并急性感染。对这些症状,当区分缓急,先标后本或标本兼治。

肾炎常规治法,不外散肿用五皮饮,利水用五苓散。如为肾病型高度水肿,即《金匮要略》所称“风水”证,我惯用防己茯苓汤,其中主药麻黄,剂量可适当加大。如属“皮水”,则用苏叶、浮萍,使水邪从汗、尿而出。同时慢性肾炎常用防己黄芪汤为主方,着眼于脾肾同治。用药方面,如合并高血压,加桑寄生、夏枯草、杜仲、怀牛膝等;高脂血症,加茵陈、葛根、制首乌、肥玉竹等;氮质血症,加淡附片、生大黄、地肤子、鸭跖草等;妇女月经失调,加当归、芍药、丹参、益母草等;白蛋白过低者,加紫河车、阿胶、蛤士蟆油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7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