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攻或补或利水,不循辨证难为功

名医简介

时振声(1930〜1997),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慢性肾炎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肾炎初期水肿,邪盛而正气不衰,治疗比较容易,至慢性阶段则大多属虚证,治疗上比较困难。要注意邪正关系。祖国医学对水肿病机的认识,一般认为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因此治疗应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犯肺、伤脾、损肾,是病情由浅入深的过程。慢性肾炎在急性发作阶段或病初可能有肺气失宣现象,但同时常伴有脾虚水肿的病机。再进一步则有脾肾两虚现象。由于临床表现变多端,有时夹有瘀血,有时湿郁化热,因此治疗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注意本虚(肺、脾、肾三脏虚损),又要注意标实(水肿);既要认清其本质有正虚一面,也要看到有化热、夹瘀的一面。另外,慢性肾炎病程较长,治疗上要有恒心,认清病机,注意守方,不可更方过频,方能看出效果。

攻泻逐水

攻泻逐水古代用得比较多,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记载攻水方剂都比较多,南宋以后逐渐强调以健脾或温肾治疗水肿,如实脾饮、济生肾气丸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方剂。朱丹溪说:“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张景岳亦说:“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不知随消随胀,不数日而复胀必愈甚。”但张景岳并非主张攻水法摒弃不用,而是主张慎用。如张景岳说:“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自从1958年贵阳医学院推荐应用卢氏肾炎方以来,各地不少肾炎病人曾用此法治疗,有的应用一次水肿全消,以后肿亦不再发生,效果比较巩固,因为病人除了当时泻水以后,尿量亦见增多,可持续半月至1月以上。但是也有的病人应用后,虽然一次水肿全消,但水肿旋即复发,再用之,疗效不如第一次,反复应用,效果更不明显了。疗效好的大都是病程短,血浆蛋白还不太低,中医所谓正虚尚不太显著者;反之,病程长,血浆蛋白低,脾肾阳虚明显者,则效果不好。

卢氏肾炎方作为治疗水肿的一种手段,还是有其应用的价值,但是要选择适应证。即使是病程较长,正虚突出,但高度水肿,尿少尿闭,呼吸困难,利尿剂效果不明显的,仍可应急用之,以留人治病。如临床曾治1例杨某,女性,28岁,病历号10136。因慢性肾炎高度水肿,继发性贫血,肾功能不全住院。入院时全身水肿并有腹水,腹围88cm,血压24/14.7kPa,血色素44g/L,非蛋白氮69.6mmol/L(97.5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9.9mmol/L(22容积%),心率114次/分,心尖区可闻及奔马律,当时病人呼吸困难,咯白色泡沫带粉红色痰,尿量亦少,并出现心力衰竭现象,纠正酸中毒则心衰必然加重,病情危急,当时服卢氏肾炎药膏一料后,大量泻水,3天后全身水肿消失,腹围减为76cm,心衰亦得以纠正,呼吸困难消失,血压下降为16/12kPa,非蛋白氮减为41.1mmol/L(57.7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为23.lmmol/L(51.5容积%),从而使患者得到缓解。这是肿势较著,真阳久困,阳损及阴,将有阴阳离决之势,以攻泻逐水,顿挫其水势,俾阴霾消散,而阳气得行,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宣肺利水

宣肺利水多用于慢性肾炎水肿患者同时兼有表证,如恶寒、发热、咳嗽、脉浮等。盖以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宣肺发表则肺气得开,三焦水道通利,水液得以下输膀胱而有利尿作用。治疗方剂可用越婢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五苓之类。宣肺利水法一般可用于下列三种情况:

1.病程短者:如乔某,男性,17岁,病历号8884。因全身浮肿20天并有腹水,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初用胃苓汤合五皮饮,每日尿量仅600〜700ml,以后改用越婢汤合胃苓汤加减,尿量明显增加,每日尿量均在1000ml以上,最多每日达1900ml,直至水肿消退。有的病人病程短,入院后未用宣肺利水,而使病程延长。如林某,男性,31岁,病历号:6852。因浮肿20天住院。入院时有腹水,腹围85cm,开始即用健脾利水,腹围增至88cm,以后改用温脾利水,行气利水,腹围继续增至91cm,以后又用温肾利水,尿量仍不多,腹围增至102cm,直至入院后8个月,因合并胸水而呼吸不利,同时鼻衄,脉弦滑,苔薄黄,出现肺经症状,方用宣肺利水法,以越婢汤合五苓散和车前子、鲜茅根,1周后尿量由每日800ml增至1100〜1900ml,因周身痒,麻黄改为浮萍,服药2个月,水肿全消,腹围减为76cm。

2.有肺炎症状者:除上述林某病例外,另举1例刘某,男性,24岁,病历号:3882。因面部及下肢浮肿3个月住院,同时有咳嗽吐痰,腹胀尿少,腹围93cm,脉浮滑小弦,舌苔薄白,予宣肺利水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加车前草、牛膝等加减治疗半月,尿量增多至每日1000〜1600ml,体重减少6kg,以后因肺经症状消失,脉象不浮,改用健脾利湿法。

3.合并外感者:因为肺主皮毛,有的病人有外感发烧,经用宣肺利水而使尿量增多。如扈某,男性,31岁,病历号11715。因全身浮肿3月余伴高度腹水住院,在病程中因外感发烧,尿量至每日350〜450ml,中药用麻杏石甘汤加银翘、竹叶、滑石4剂后,又用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车前子,8天后尿量增至1500〜2000ml。

由上举例可见,凡病程较短,或有肺经症状,或有外感,皆可用宣肺利水法加以治疗,本法用后,病人并不出汗,而是尿量明显增多,由于肺气得宣,水湿得下,此即“启上窍而利下窍”之法。

健脾利水

健脾利水用于病程稍长,仅有脾虚表现者,症见面部四肢浮肿,面色苍白,身重肢沉,纳呆便溏,腹胀尿少,疲乏无力,苔白脉弱。健脾利湿方如五皮饮、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外台茯苓饮、胃苓汤等;行气利湿方如大橘皮汤、导水茯苓汤等。如张某,女性,38岁,病历号1778。因反复浮肿3年住院。入院时有腹水,腹围93cm,入院后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中医辨证:全身肿胀,缺盆平满,腹胀气急,脉沉而数,舌苔薄黄,予健脾行气利湿之剂,用大橘皮汤加车前子。1剂后,尿量由每日400ml增至2200ml,继续用原方,每日尿量在2500〜3600ml,4剂后缺盆平满及腹胀均已消退,腹围减至76cm,按原方再服7剂,腹围减至68cm,全身水肿及腹水消失。又如李某,男性,34岁,病历号7558。病程1年,入院时高度水肿,腹围102cm,用胃苓汤加防己、车前子、白茅根、大腹皮、陈皮、沉香、二丑、生姜,2周后尿量由每日900ml增至1600〜2000ml,24天后腹围减为86cm。

以上举例,即是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行气药物,如木香、槟榔、陈皮、大腹皮、砂仁、沉香等。张景岳说:“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消肿以气化为关键,虚是第二位的,如不佐以行气,则水不易行,不要认为此时脾虚是主要的,曾见3例脾虚水肿患者用补中益气后,尿量立即减少,有1例原来尿量每日在1000ml以上,用补中益气汤仅1剂,尿量即减至每日300ml,水肿明显加剧。目前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很少提到运用大橘皮汤,我们曾统计用大橘皮汤治疗慢性肾炎水肿14例的疗效,结果8例水肿全消(内有3例高度水肿),3例减轻,3例无效。有效病例大多在半月内即可见到明显消肿效果,尿量显著增加,水肿逐渐消退,虽例数少,但可看出本方的应用价值。

温阳利水

温阳利水用于病程较长,病人有脾肾阳虚的表现者。因为脾阳不足不能制水,肾阳不足不能主水,以致水湿泛滥而水肿。同时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亦可使脾阳虚衰加重,脾阳不足,久则及肾,亦可使肾阳虚衰,如此均可造成脾肾阳虚之病机。如果病人畏寒肢冷,舌淡嫩胖,而脾胃虚弱,纳食减少,倦怠肢软,腹胀便溏等脾阳不足的症状突出,则是脾肾两虚偏脾阳虚为主,可用实脾饮加减;如果胃纳尚好,腰酸腰痛,面色㿠白,阴囊湿冷等肾阳不足的症状突出,则是脾肾两虚偏肾阳虚为主,可用真武汤、金匮肾气、济生肾气汤加减治疗。

偏脾阳虚者,如王某,女性,39岁,病历号7070。因全身水肿7月余住院并有腹水,腹围91cm,入院后用实脾饮合五苓散加党参、黄芪、防己,2天后尿量由每日900ml增至1500ml,1月后腹水全消,腹围76cm。

偏肾阳虚者,如钱某,男性,28岁,病历史6741。发现肾炎1年住院,全身浮肿,有腹水,腹围80cm,服济生肾气汤9天后,尿量由每日800ml增至1500ml左右,持续1月,腹水消失。体重由80kg减至63kg。

温阳利水法是在温脾或温肾的基础上,合用渗利之剂。如单纯温阳而不合渗利之剂,效果即不明显。如林某,男性,24岁,病历号5211。因全身浮肿2月余住院,有腹水,腹围83cm,入院后用强的松、双氢克尿塞及中药健脾利湿等法治疗5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尿量每日仅600ml左右,改用济生肾气汤后第9天,尿量增至每日1000ml左右。以后又恐尿量多而伤正,改用温补脾肾之剂(党参、黄芪、白术、附片、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鹿角霜、杜仲、阿胶)后,尿量未再增加,10天后水肿加剧,以后又发生了恶心呕吐的现象。因此,温阳不与渗利合用,对病情的恢复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在水肿完全消退后,机体的正虚才是主要矛盾,脾虚者健脾益气,脾肾阳虚温补脾肾,才对病情有所裨益;而在水肿的情况下是正虚邪实,邪实是主要的,正虚是次要的,故仍以消肿为主,以健脾行气合温阳化气,才能气行水行,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以上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分别用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或温阳利水治法,而使水肿消失者,所举方剂皆是行之有效的,各例大多属单纯用中药治疗,如合用强的松或西药利尿剂者,均在病例中标明。在治疗慢性肾炎水肿的过程中,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服药后到开始利尿,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时间有长有短,一般约在1〜2周,因此如果不是病情恶化,要注意守方,不可更方过频,一般守方2周,即可看出本方有无效果。反之,如果服药后病情恶化,往往当日即有不适反应或尿量明显减少。

2.有的病人温阳利水最初有效,以后效果不明显,病人出现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是湿郁化热的表现。湿热可以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因为脾虚生湿,湿郁化热,但也可在温热药过量的情况下产生,因温燥药物化热,与体内残留水湿相合而产生湿热。因此改用清热利湿法治疗,常可使尿量加多。例加林某,女性,20岁,病历号9980。因面部及下肢水肿半年住院,入院后用温阳健脾利水如实脾饮、胃苓汤、春泽汤等治疗,尿量由每日500〜600ml增至1000〜1500ml,以后尿量减少,水肿加重,辨证有湿热现象,改用清热利湿之剂(萆薢、瞿麦、萹蓄、海金沙、冬葵子、车前子、石菖蒲、广木香、益母草、王不留行)后,尿量又增至每日1500ml左右。

3.有的病人用中药消肿后,不久水肿又起,主要是血浆蛋白偏低,加服鲤鱼汤(鲤鱼1条,重500g左右,生姜50g,葱100g,米醋50g,共炖,不放盐,喝汤吃鱼),常有显效。如钱某,用济生肾气汤后水肿消失,以后反复而水肿又起,再用济生肾气汤后水肿消失,以后反复而水肿又起,再用济生肾气汤效果不显,加用鲤鱼汤,1周后尿量每日增至2000〜3000ml以上,1个半月腹水基本消失,但血浆蛋白变化不大。

4.血与水的关系:古代医书有“血不行则病水”之说。

体内之气、血、水三者是互相转化的,水能化气,气能化水,水能病血,血能病水,因此治疗上要注意气、血、水三者的关系。在慢性肾炎水肿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要考虑瘀血的因素,尤其是临床表现有瘀血征象者,此血瘀既为病水之因,也是水肿之果,往往需要合并使用活血化瘀之剂。如高某,男性,54岁,病历号11293。为慢性肾炎肾病型,入院前全身浮肿,曾用氮芥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合并静脉炎,入院后检査,全身高度水肿,腹水明显,腹围102cm,在院外一直服用双氢克尿塞、氨苯喋啶,尿量维持在每日600ml左右,入院后加服中药,用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白茅根、刘寄奴、防己等,尿量增至每日1500〜2400ml,治疗2个月,腹水及全身水肿均消失。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7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