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案绎

名医简介

吴安庆(1901〜1972),江苏名医陈童(风水泛滥)。

肿从面起,咳而且喘,此属风水。病延经月,两足之肿甚于面,二便欠通,则所剩之风十之三,而水居十之七矣。祛风宜泻肺,以肺主皮毛,皮毛开而风可得泄。行水宜畅州都,小便长者水自去,肿自退也。拟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汤合五皮饮增损。

炙射干2g、川椒目1.5g、大腹皮10g、净麻黄2g、桑白皮10g、甜葶苈2g、五加皮10g、光杏仁10g、赤苓皮10g、广陈皮5g、大枣5枚。

此儿九岁,面色有神,皮肤苍老,知其皮毛致密,脏腑坚厚,可任峻剂荡涤。若面色㿠白,脏腑薄者,则峻剂不宜浪投,恐其亡阳故耳。此方分量较重,因有水之压力,药轻则不能达其病所。麻黄与葶苈俱为行水之品,麻黄行皮里之水,葶苈行脏腑之水。《伤寒论》之牡蛎泽泻散用葶苈者,治腰以下肿,水在脏腑之里也;《金匮》遍体#然而肿用越婢汤之麻黄者,水在皮肤之内也。能细玩二方之义,则葶苈、麻黄之用,思过半矣。

阴水者,邪从阴化,必其入肾阳素惫,外卫无权,故征之现象,有凛凛恶寒,四肢清冷,舌苔水白,脉得沉细,复兼喘咳,不能平卧,是以用麻黄泻肺行水之外,必加附子、细辛振其下焦之肾阳,使水去而无亡阳之弊。且肾阳不振,气虚则化汗无资,汗不能出,肿何以退?至若阳水,邪从阳化,其肺胃之阳气素盛,邪不能深入,只留于上焦之分,其肿以面目为甚,烦躁口渴,甚则喘逆,苔必黄腻,脉必浮大,故宜越婢汤之麻黄泻肺,桂枝入心化汗,石膏清肺胃郁伏之热,生姜助麻黄发汗之功,甘草、大枣培其中气,厚其堤防。临证务须辨清阴阳虚实。

张女(风水)

初诊肺为水之上源,而主一身之气,风邪束之,肺气遂壅,水乃泛溢,喘逆不能平卧,面目虚浮,此《金匮》所谓风水之候也。《金匮》之论风水,有阴阳之别,阴水肢厥,阳水烦渴,今无此两症,当以平剂治之。

净麻黄2g、桑白皮6g、信前胡6g、姜半夏6g、光杏仁6g、赤苓皮12g、玉苏子6g、木防己5g、生米仁6g。

二诊得汗风邪从表而解,水气不从汗泄,自求出路,故虽能平卧,而大便转溏也,当迎其势而夺之,改五皮饮合二陈汤法。

五加皮6g、大腹皮6g、赤苓皮6g、生姜皮2g、广陈皮5g、姜半夏6g、光杏仁6g、制川朴3g、生米仁6g。

三诊进泻肺而风祛喘平,投行水而湿化肿退。兹惟干咳无痰,大便依然溏泄,乃肺燥脾湿之候也。肺燥,非辛润不能使其清肃;脾湿,非温燥不能使其敦阜。以脏象之不同,故治法有异耳。拟一方以平调之。

冬桑叶3g、杏仁6g、南沙参10g、生紫菀6g、款冬花6g、生米仁6g、姜半夏6g、赤白苓各6g、广陈皮5g、大腹皮6g。

陈男(风水)

肿从面起是为风水,水为风激当先疏风,疏风以发汗为先。两进越婢,身肿全退。惟纳谷作胀,小溲淡黄,脉得濡细,舌苔薄白而润。乃堤防未崇也,当培其脾土。

炒西潞10g、炒冬术6g、云茯苓10g、半夏6g、广陈皮5g、广木香2g、g砂仁(后下)1.5g、炒内金1具、焦建曲(包)6g、大枣2枚、炙甘草1.5g。

此乃肿退后,脾气式微之善后法也。当于风水相激之时,不得不用麻、杏、石膏祛风泄热。惟此人中气素馁,得汗之后,风水由汗而外解,中气因汗而告伤。能食不运,其责在脾,脾之能运,全在中气之能化,故用四君子以补中气。中气虚者,湿易停滞,故加二陈以燥湿。补气须防壅气,香、砂理其气,且能暖胃。建曲、内金助其消化,姜枣和其脾胃。

唐女(风水)

风水浮肿,咳喘不得卧,水在高源,当泻其肺,投麻黄、葶苈剂后,汗出遍体,咳喘俱蠲,惟肿尚未退。此风去而水未行也。大便溏,小便少,当利小便。

五加皮12g、大腹皮6g、桑白皮10g、芫花2g、生米仁12g、生姜皮5g、赤苓皮12g、瞿麦穗10g、泽泻6g。

陈男、唐女二案,一样风水,故皆用麻黄以发汗。然前之风水有烦渴一症,故加石膏以清郁热;后之风水有喘咳一症,故加葶苈子以泄肺水。前症风水俱去,惟欲食之消化不良,为中气式微,故用六君子汤培其土;此症喘咳虽平,汗出遍体,肿尚未退,为风气去而湿气尚在,故用五皮以行水,加芫花、泽泻、瞿麦、米仁通其小便,小便长则水有出路,肿自退矣。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