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消与渴,权衡气与阴

名医简介

章真如(1924〜),武汉市中医主任医师,临床家。

“消渴”比较明确地概括了患者体液的消耗与体形的消瘦以及渴而多饮、多尿善饥等证候。消渴病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但由于患者病之久暂及治疗方法不一,症状表现很不一致,有既消又渴者,有不消不渴者,有渴而不消者,有消而不渴者。证出多端,必须详细辨别,依法治之。

既消又渴 法在养阴

既消又渴,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善食易饥且消瘦。多见于病久失治者,暴病者间亦有之。其人皮肤枯燥,全身肢体肌肉针刺样疼痛或麻木,咽燥唇干,四肢困乏,视物昏瞀,甚则发生痈肿等症,脉多细数,舌暗赤,苔干黄。其病机为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治宜养阴润燥,方用自拟育阴润燥汤。药用: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天花粉、沙参、玉竹、地骨皮、山药、山萸肉、黄精、枸杞子。

口渴甚者加生石膏;心烦失眠,胃中灼热者加黄连;舌赤苔白腻者加苍术;脉沉细,舌暗淡者加黄芪。

例1李某,男,54岁。

患糖尿病已2年,曾多次检查血糖为14.43〜18.87mmol/L(260〜340mg/dl),服用降糖灵、D860,未见明显好转,但未用胰岛素。近2个月来,口渴加重,多饮多尿,饥饿明显,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四肢末端麻木刺痛,下肢乏力。诊其脉弦细数,舌赤苔干黄。检查血糖19.43mmol/L(350mg/dl),尿糖(++++),尿酮(一)。证属肺胃燥热,灼烁三焦,津液内耗,真阴亏损。治宜养阴润燥。

处方:

生地20g、熟地20g、天冬20g、麦冬20g、玄参20g、地骨皮20g、石斛20g、天花粉20g、沙参20g、玉竹20g、山药20g、黄连6g。

患者服药5剂后,症状有所减轻,按原方继续进服。先后共复诊10次,按症状变化,原方略有增损,共治疗3个月。上述症状基本减轻或消失,血糖为7.2〜8.88mmol/L(130〜160mg/dl),尿糖(-)或(+)。

不消不渴 治当益气

不消不渴,中医辨证不能认为是“消渴”。实际上这种消渴病所占比例较大,因为这类患者病程甚久,治疗时间长,或开始就服用“降糖”药,或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虽表现不消不渴,实际上阴伤气耗,其证形不消,口不渴,食不多,尿不长,但精神困倦,肢体乏力,食纳反少,面部虚浮,睡不安寐或嗜睡,懒言少语,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因长期用降糖药,血糖、尿糖均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治宜益气扶元,方用自拟益气扶元汤。药用: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苍术、山药、黄精、附子、枸杞子、山萸肉、白芍。

食纳不佳加砂仁、鸡内金,睡不安寐加夜交藤。

例2裘某,男,59岁,干部。

患者原有冠心病,经常胸闷气短,后来检查发现血糖10.55mmol/L(190mg/d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开始用胰岛素,继用优降糖、D86。,血糖、尿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精神困乏,四肢疲软,胸闷气短,思睡,食纳不佳,怯寒懒动。心电图检查,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劳损;血糖7.7mmol/L(140mg/dl),尿糖(-),脉沉细而迟,舌淡苔白。证属胸阳不振,元气亏虚。治宜益气扶元。

处方:

黄芪20g、党参15g、苍术15g、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8g、山药0g、枸杞子15g、山萸肉10g、赤芍10g、黄精20g、附子8g、郁金10g、丹参15g。

患者服药10剂后,精神、体力好转,胸闷气短减轻,但睡眠较差,加珍珠母20g,夜交藤10g,继续服50余剂,症状大有减轻,优降糖、D86。逐步减量至停用。血糖、尿糖复查,基本正常,心电图检查,亦有恢复。

渴而不消 气阴兼治

渴而不消,病程有长有短。患者渴而欲饮或不多饮,并不消瘦,小便偏多,饮食基本正常,精神较差,不能耐劳,午后疲乏较甚。血糖、尿糖基本接近正常范围,脉沉细或弦细,舌淡红或暗淡,苔薄白。证属气耗阴伤,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方用自拟气阴固本汤。药用:

黄芪、山药、天花粉、生地、熟地、麦冬、地骨皮、生牡蛎、苍术、茯苓、葛根、五味子、沙参,口干多饮者加石斛,头昏神疲者加党参。

例3吴某,女,60岁。

患糖尿病有十余年,由于治疗及时,认真控制饮食,症状表现不甚严重。有时口渴,夜间尿多,能胜任家务劳动,检查血糖偶高于正常,尿糖基本正常。脉沉细,舌淡红,苔薄黄。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

处方:

黄芪20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山药20g、生地15g、熟地15g、地骨皮15g、苍术10g、五味子10g、麦冬15g、茯苓10g、生牡蛎20g、葛根10g。

患者服上方加减共30余剂,“降糖”西药也已停服,精神饮食基本恢复正常。

消而不渴 重在补肾

消渴病久,病情总是千变万化,与其他很多慢性病一样,也逃不脱“久病及肾”的规律。消渴病后期,表现肾气极度衰弱,形寒畏冷,精神萎靡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困乏,阳萎不举,语言无力,食少便溏,口干不欲饮,小便无力,颜面及下肢微浮,四肢末端麻木,视力锐减,脉沉细,舌淡苔薄白。证属消渴病久,肾精暗耗,损气伤津,阴阳俱亏。治宜补肾温阳,方用自拟加味金匮肾气汤。药用:

肉桂、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黄芪、苍术、枸杞子、肉苁蓉。

食滞纳呆者加鸡内金、山楂,大便稀者去熟地、肉苁蓉,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下肢肿甚加车前子、牛膝。

(章汉明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2
本条ID:15097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